11月9日临近中午饭点,池州市贵池区象山村的山风夹杂着雨后泥土的芳香,村里文旅民宿里柔和的灯光从窗内透出,餐厅飘出正宗的皖南土菜香。民宿负责人荣永胜一边忙前忙后安排中午的桌餐,一边为即将退房的客人包装好要带走的蜂蜜。
自9月份营业以来,这里清幽的环境吸引大批来自长三角的客人。“国庆中秋假期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周末处于满房状态。”荣永胜说。
如今,在象山村,民宿成为了村民赚钱的“流量入口”。这里采购的土鸡、黑猪肉、鸡蛋、香油、梅干菜等食材几乎来自周边农户,民宿稳定的客源带走了这些土特产,给山里的村户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带动了周边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些年,昔日沉寂的小山村变成游人纷至沓来的旅游村,由此催生了新的消费场景,让山间的“土味”成为游客青睐的“香饽饽”,村民有了在家门口赚钱的幸福感。
“老鸡汤、红烧仔鸡用的都是农户家里正宗的跑山鸡,蜂蜜也是老张自家产的百花蜜,大城市来的客人最想要的就是生态自然的‘土味’。”荣永胜说,农户自产自销的“土货”恰恰迎合游客的需求。
说话间,老张——象山村桂桥组的张东海拎着两罐蜂蜜推门而入。“荣总说有客人想多要两瓶,让我再送点来。”从家到象山文旅不到5分钟的路程,张东海近两个多月常来常往,每来一趟,他的账面上便多了一笔“小钱”,积累到月底统一结算。
“往年到了收蜂蜜的季节就发愁,老客户不打电话来,总担心蜂蜜滞销。”张东海一脸笑意。如今,他通过“土法”酿出的原生态蜂蜜成为不少游客返程行李中的必备品。销路不愁了,赚的钱正好预备明年养蜂的投入。
与张东海一样,附近不少村民都签订购销合同,村委会则作为“中间人”提前根据客人订餐情况预约联系。“周围家家户户的情况我们都了解,送来不费事,价格又好,村里人都乐意。”象山村党建指导员张振斌告诉记者,每天仅老母鸡就需要六七只,都由村里养鸡户提供,每月结算下来累计有1万余元的收入。
村民的辛勤劳作在家门口就有实打实的回报,地道“农家菜”也成为揽客吆喝的招牌。“开业才两个月就有不少回头客,都是来寻觅这一口地道的土菜,我们这儿不讲精致,自有一番朴实的热闹。”荣永胜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