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注册
  •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关注

秸秆利用,“生态负担”成“绿色财富”

发布时间:2025-11-27 10:09 来源:安徽日报
字号:默认超大

秋收的最后风景——晚稻、糯稻尽数归仓后,在贵池区秋江街道阮桥社区的田野上,一支由搂草机、打捆机、夹包机、码垛机等组成的秸秆收储队正纵横穿梭,尘土飞扬后,原本杂乱的稻田里,出现一个个断面整齐的圆柱形草捆。

 打梱后的秸秆即将进行回收利用。 孙梦晨 摄

田垄边,种粮大户吴春贵看着打捆机缓缓驶离后,赶忙示意等候多时的夹包机、码垛机“出场”,不到半天的时间,他家的50亩晚稻秸秆便都收完了。“老吴,这两天可得抓紧把小麦种下了。”“下午就开始,一天都等不得了。”农机手纪小文和吴春贵熟络地招呼着,将一个个草捆稳稳地摞在车后斗中。

在皖南地区,秋收作物以水稻为主,机械化收割后散落田间的水稻秸秆要尽快打捆离田,才能为油菜、小麦等作物及时播种腾出空间、抢出农时。吴春贵种了大半辈子的粮食,过去没少为这些难以处置的“累赘”秸秆发愁——留在地里影响农时,烧了污染环境,就地粉碎还田,又会导致土壤过于松软,第二年庄稼易倒伏。

“现在,机械到田间‘走’一遭就给清理了,又快又好还不耽误后续播种,这些秸秆则作为‘报酬’提供给回收公司,双方都不用付费。”吴春贵说。

今年8月,池州市旺丘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瞄准秸秆“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利用的新赛道,“破圈”办起秸秆收储中心,主要业务范围覆盖该区秋江街道多达11万亩农田,仅今年秋收便收储8000吨左右秸秆。

在标准化秸秆加工车间,每天可“消化”秸秆100余吨。厂区内,秸秆经过揉丝、风选、压实打包等程序后,这些曾经农民眼中的“累赘”将变成牛羊禽类喜爱的“营养餐”。

“晚稻脱去籽实后,几乎一半以上都是秸秆。”家庭农场负责人刘骏说,很早以前是一烧了之,后来防治大气污染,想烧却不能烧,如今却是不舍得烧。目前,该家庭农场光靠秸秆加工、销售今年预计收入150万元左右,还带动10余名附近村民就近就业。一堆堆曾被视作“累赘”的秸秆,绽放出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光彩。

作为传统农业区,多年来,贵池区逐步探索秸秆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大力扶持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项目,推动秸秆多元化、高值化利用,难以处置的“田间废弃物”正逐步成为沃野上的“绿色财富”。目前,该区已建成12个镇街秸秆收储中心、培育19家“五化”综合利用企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产业化利用占比达58%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