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注册
  •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棠溪镇基层河湖管护做法获水利部介绍推广

发布时间:2025-10-07 10:13 来源:宝地贵池微信公众号
字号:

9月28日早上八点不到,棠溪镇的晨雾里还裹着几分凉意,村级网格员胡建斌已骑着电动车出了门,开始他每天雷打不动的“扫格”之旅。车上,记录本、手机、喇叭和一把长夹钳是他的标配。

“你看这段河面,现在多清爽。”胡建斌指着潺潺流水,语气里满是自豪,“以前可不是这样,水利管水位、环保管水质、林业管两岸、环卫管垃圾,看着多人管,其实常‘打架’,有些问题经常没人盯到底。现在网格里所有问题都归我一人管,没有死角了。”

胡建斌的日常,正是棠溪镇“一员制”河湖管护模式的生动缩影。近日,这一源自基层的治理智慧,成功入选水利部河长办等部门编撰的《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2024)》,从区域探索一跃成为向全国推广的“示范生”,为守护绿水青山交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棠溪方案”。

棠溪镇地处贵池东南部山区,境内河网密布,山塘水库众多,生态管护任务本就繁重。过去,这里的管护队伍却面临“人多不顶用”的困境:环境监督员、护河员、护林员等岗位分散,全镇各类管护人员达54人。“大家各管一摊,工资也不高,兼职心态重,遇到跨领域问题常推诿,效率提不上来。”该镇分管水利的负责人感慨道。 

为打破这一僵局,该镇秉承“大生态环保”理念,决定将分散的管护职能“攥指成拳”,推动“多员合一”落地。改革第一步,便是整合山水林田路等生态管护要素,绘制出一张覆盖全镇的“基层环境管护要素图”,将8个村科学划分为15个网格;同时结合片区重点企业、生态环保问题差异性、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红线、重点水源地等实际情况,为每个网格量身定制“管护清单”,大到河道清淤、小到路边垃圾清理,任务职责条条列清、一目了然。更关键的是,该镇打破部门壁垒,将“河湖长制”“林长制”“路长制”“田长制”及“环境保护”监督员、管护员等岗位整合,按照“一格一长、一长多责”原则,通过“退一补一”“竞争上岗”,最终筛选出15名综合监管网格员,真正实现“一员多能、一岗多责”。

“人员减了39人,但效率翻了番!”胡建斌给记者算了笔账,“现在我每月工资3000多元,待遇上去了,大家都把这份工作当成‘主业’来干。”待遇提升不仅稳定了队伍,更激发了干劲,棠溪镇的这些管护工作从此迈入“专职务实”的良性循环。

为了让管护更精准、响应更高效,该镇还同步打造了“一员制”智慧管理平台。如今,胡建斌的口袋里总揣着手机,“一员制”智慧管理平台成了他的“工作利器”。点开小程序,当日巡河路线、待检查项目清晰呈现,他沿着路线进行“打卡式”巡查,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农田边排水沟堵塞,就掏出工具先清理;发现无法现场解决的隐患,便拍照上传平台,备注详情等待协调。

在此基础上,该镇进一步升级完善“一员制”智慧管理平台:架设164个摄像头、搭建数据终端大屏,还明确常态化巡查“十项重点清单”。如今,电子大屏上能实时显示全镇生态资源资产、网格员分布、巡查数据、问题统计、区域考核榜等信息,治理情况一目了然。  

“以前发现问题,得打电话、跑部门,来回折腾。现在通过平台上报,村级先初审,镇里再处理,流程清晰得很。”胡建斌介绍。平台推行“巡查打卡、处理上报、村级初审、镇办处理、归档考核”五步工作法,能当场整改的绝不拖延,解决不了的,一键上报后,镇街或区级部门会及时协调,真正实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而平台背后的大数据技术,还能实时统计问题数据,直观呈现“哪类隐患频发、哪个网格待改进”,为精准施策和考核工作提供支撑。

如今,漫步棠溪镇,河水清澈见底,岸边草木葱茏,道路干净整洁,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这背后,是“一员制”模式带来的治理变革:从“多头管理”到“一员统管”,从“人工跑腿”到“智慧赋能”,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棠溪镇推动基层河湖管护从“自治”“共治”迈向“智治”。

山间的阳光渐渐明媚,胡建斌收起工具,准备前往下一个巡查点。他的身影穿梭在青山绿水间,成为棠溪镇生态守护线上最动人的风景,而这样的“守护者”,在该镇还有14位。正是他们的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守护着每一条河流,让“棠溪方案”在实践中愈发鲜活,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愈发鲜亮。

此次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不仅是对贵池河湖长制工作的肯定,更让“棠溪经验”走向全国视野。“我们的探索证明,守护绿水青山,关键在创新机制、激发活力。”该镇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优化“一员制”模式,让这一“减员增效、智慧精准、可持续”的路径,为更多山区乡镇的生态管护提供借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