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万物荣华。贵池区各大水产养殖基地都迎来了鳜鱼生长的黄金期。一群群寸许长的鳜鱼苗在清澈见底的池塘里,倏而结群追逐,倏而隐身水草,构成了一幅碧波间灵动画卷的盛景,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坐拥“一江五河十二湖”,得天独厚的水系资源条件是贵池发展鳜鱼产业的良好基础。多年来,得益于在养殖技术、良种繁育等领域的先行探索,本地优质鱼种“秋浦花鳜”声名远播,实现全产业链“多点开花”。
“其中,尤以池州市秋浦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为首的一批本土龙头企业所取得的成绩最为耀眼。”区水产技术服务站站长包华驹介绍道。作为“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贵池示范区”的核心示范点,该公司掌握了一系列鳜鱼亲本培育、苗种繁育和养殖关键技术。特别是近两年推出的“‘秋浦花鳜’100天达标上市”和“‘秋浦斑鳜’120天体重达150g以上”两项技术,可以在不降低品质的同时促进鳜鱼快速生长,在行业内受到广泛认可。
也正是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区目前已建成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1家、国家级鳜鱼遗传育种中心1个,并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鳜鱼苗种繁育供应基地。池州市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鳜鱼之乡”称号。
2018年和2021年,“秋浦花鳜”先后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名单和安徽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在官方认证的“加持”下,贵池鳜鱼养殖产业稳步提升。2024年全区鳜鱼养殖面积达1.65万亩,鳜鱼养殖产量达4500余吨,鳜鱼产业综合产值5.75亿元。
“经过多年的深耕,我区鳜鱼产业在规模与效益上已稳居省内第一方阵。”包华驹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点明了当前面临的挑战,“由于传统水产养殖业自身规律及市场竞争压力,我区鳜鱼产业前些年逐渐遭遇发展瓶颈,规模与效益的持续提升受到限制。”
包华驹进一步解释道:当前,受地域环境和生产技术的限制,我区传统池塘养殖鳜鱼亩产长期徘徊在1200至1500斤左右。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鳜鱼孵化、成长期在每年4月中下旬至11月份,成鱼通常在当年年底集中上市。域内外产品同期竞争叠加集中上市效应,导致利润空间持续承压,农户扩大养殖规模的积极性因此受挫。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去年以来,我区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与模式创新,积极探索鳜鱼春季早繁等新技术,大力推广高密度、集约化、环境可控的新型养殖模式,多措并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前不久,记者在位于秋江街道莲台村的安徽溪农生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就目睹了这一创新实践的生动场景:现代化厂房内,采用工厂化循环水系统的圆形养殖池整齐排列,清澈的水流中,一群群鳜鱼活力充沛、逆流而上,享受着精准调控带来的“安居”环境。
“自去年成功试水工厂化养殖后,今年公司进一步扩大规模,目前已有10个养殖桶投入使用。”该公司负责人唐敏向记者介绍时,着重提到了工厂化养殖带来的全方位提升。一个仅40立方米水体的养殖桶,就能实现约3000斤鳜鱼的高密度产出,效益是一亩水塘的2倍以上。此外,得益于工厂配备的先进循环水净化系统,含有鱼粪和饵料残渣的养殖废水经过多级过滤净化后可循环利用,显著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生产方式更加绿色高效。更可喜的是市场带来的积极反馈,据消费者反映,工厂化养殖产出的鳜鱼规避了传统池塘鱼常见的土腥味,肉质更加紧实,口感也更为鲜美。
据唐敏介绍,集约化程度高、亩均效益显著仅仅是工厂化养殖优势的一个方面。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通过循环水系统,可以实现对水温、水流、溶氧等关键环境因子的精准调控。正是依托这一独特优势,今年3月,在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的指导下,该公司大胆启动了鳜鱼春季早繁项目,通过精准的水温调控与人工催产技术,诱导亲鱼提前产卵、孵化,从而将原本5至11月份的生长期整体前移一个多月,为“错峰上市”赢得时间。
“这其实是一场与本地鳜鱼打‘时间差’,与南方鳜鱼打‘空间差’的比拼。”包华驹表示,提前上市的鳜鱼,能够有效避开年底本地鳜鱼的集中上市高峰,抢在当年8、9月份上市,巧妙规避了因供应过剩导致的价格下跌风险。此外,虽然同期南方一些地区也有鲜活鳜鱼供应,但由于与国内鳜鱼主要消费市场“长三角”地区相隔千里之遥,且8、9月份正处高温期,长途运输成本高、损耗大。相比之下,已深度融入“长三角”三小时都市圈的贵池,凭借显著的区位与时效优势,在鳜鱼品质保障上占据绝对上风。
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这一优势,将创新驱动的“变量”转化为引领产业强区的“增量”?我区以重大项目破题开局。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5年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立项名单,贵池区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赫然在列。这个总投资约2.77亿元的项目将聚焦创新突破与产业升级,一方面引入多家工厂化养殖企业,示范推广鳜鱼工厂化育种、养殖技术;另一方面同步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和水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项目完成后,预计我区将新增工厂化养殖车间面积2.9万平方米,工厂化苗种培育车间面积2.15万平方米,新增鳜鱼苗种生产能力2亿尾,全区新增水产品产量约1400吨。
关键技术的创新发展,不仅驱动了产业提质向新,其蕴含的先进生产理念更激发了思想碰撞,正悄然重塑着从业者的致富观念,为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开辟了新路径。
马衙街道丰收圩毗邻九华河,圩内部分农田因地势低洼,耕作条件一般,在头年秋收后至次年春播前常被迫“季节性撂荒”,成为“冬闲田”。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区于去年9月在秋江、马衙、梅龙等多地,统筹划出680亩“冬闲田”,启动“鳜鱼秋季繁育”和“稻鳜综合种养”试点工作。
贵池区申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明龙是首批参与试点的养殖户。当得知“冬闲田”经改造后可以在冬季养殖一季鳜鱼,实现“稻鳜轮作”,他当即决定拿出承包的120亩地进行尝试。
“去年秋收之后,我在每亩稻田里投放了约100尾鳜鱼苗,今年夏季收获了鳜鱼100斤左右。”张明龙说道,按照当前塘口价计算,亩均产值可达约3000元,扣除养殖成本后,利润远高于小麦、油菜等作物。
事实上,稻鳜综合种养的优势远不止于此。通过秋季繁育,鳜鱼可在次年5至7月达标上市。届时,我区将实现每年5月至12月鲜活鳜鱼的持续稳定供应,形成“多批次繁育、梯次上市”的高效生产格局。这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单位养殖效益,更精准抢占了关键市场窗口期,实现了经济收益与市场先机的双赢。今年,我区计划将“稻鳜综合种养”试点面积扩大到1100亩,为后续的大规模推广积累更多经验。
在第一产业打下的坚实基础上,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水到渠成。近年来,我区在涓桥、唐田等地相继建成多家鳜鱼加工厂,研发出冰鲜鳜鱼、茶香鳜鱼、黄精鳜鱼等系列产品。一条条鳜鱼经过冷冻保鲜、解冻、清理、恒温发酵、腌制、真空包装等工序,化身为餐桌上的一道名菜。
“由于我们本地鳜鱼品质好,市场认可度高,工厂效益十分可观。”涓桥镇联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舒凯丰介绍道,“这不仅解决了村里养殖户的销售难题,还为部分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此外,依托鳜鱼产业,该村还进一步打造了集民宿、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成功探索出一条“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谈及未来发展,包华驹表示:“下一步,我区将以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鳜鱼优质种质资源和技术优势,着力构建高端化、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同时,以招引更多链上企业签约落户为抓手,继续推动鳜鱼产业向三产融合方向转型升级,为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