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注册
  •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贵池各地水稻育秧备耕忙

发布时间:2025-04-05 08:55 来源:宝地贵池微信公众号 浏览:
字号: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连日来,贵池区各地抢抓农时,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通过传统模式与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力,全面铺开再生稻育秧工作,为全年粮食稳产增收筑牢根基。

在殷汇镇张飞家庭农场的再生稻育秧田里,9名工人分工协作,铺膜、撒种、覆土……动作娴熟有序,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提前育秧能避开高温天气,确保出穗期气候适宜,亩产预计可达400至500斤。”家庭农场负责人韩张飞介绍。今年,该农场首次尝试再生稻提前育秧,采用白膜覆盖技术,3月18日启动育秧工作,预计35天后可进行无人机插秧。

对于此类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和家庭农场而言,传统育秧模式因灵活性高、前期投入低,成为稳产增收的务实选择。该农场再生稻种植面积虽仅有260亩,但通过精准管理,既保障了产量,又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用工都是附近留守的村民,既解决了劳动力闲置问题,也帮他们增加了收入。”韩张飞表示。

与张飞家庭农场的“小而精”不同,在墩上街道罗城天地人家庭生态农场,25座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智能育秧大棚整齐排列,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补光、控温、喷灌系统自动运行,一盘盘绿油油的秧苗正在恒温恒湿环境中茁壮成长。

农场负责人叶四明算了一笔账:“工厂化育秧比传统大田育秧节省种子和人工,秧苗根系更发达,抗倒伏和抗病虫害能力更强,亩均增产超10%。”去年,该农场采用了宽窄行机插栽培与直行无碾压收割等新技术的优质再生稻两茬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230斤和650斤,科技优势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丰收成果。

今年,该农场在育秧的秧盘制作环节进一步升级装备,新增精播气吸式播种机,精准控制播种量,每亩节约种子半斤,制作人工也从7-8人缩减至5-6人。“这台机器还能用于油菜、小麦育秧,实现‘一机多能’。”叶四明介绍,农场今年再生稻自种面积800亩,同时承接周边村镇800亩育秧订单,并为客户提供代育、代插全程机械化服务。随着订单量激增,该农场的早稻再生稻育秧面积同比增加700亩,后续油菜、小麦等育秧订单也已排满。

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服务站站长方江海介绍,近年来,我区积极引导农业公司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集中育秧、示范种植,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全区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化水平不断提升已建成7个育秧中心、22个集中育秧设施项目点,育秧能力可满足12万亩田地的机插需求,预计4月中旬全面启动机械化插秧。

从张飞家庭农场“家门口就业”的传统育秧,到罗城天地人农场“全自动管控”的工厂化生产,贵池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正以多元化模式破解农业生产中的规模、效率难题,2025年,全区再生稻预计种植面积7万亩,其中机插面积将突破4万亩,以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勾勒出一幅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