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注册
  •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学报告 话发展•党组织书记访谈】梅村镇:做强“绿色引擎” 壮大绿色经济

发布时间:2023-02-24 08:22 来源:宝地贵池微信公众号 浏览:
字号:

“依山傍水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更为梅村发展划定了底线——即绝不能以发展的名义去破坏环境。”近日,梅村镇党委书记徐翔在专访时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这对梅村镇坚持发展全域旅游、打造茶旅健康小镇、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无疑是一项重大利好。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春节后,位于梅村镇珍溪村的艾草基地又扩大了,村内的千亩艾草种植面积在全省领先。新增的500亩土地被“机械手”翻了个新,现场忙碌的身影正热火朝天的进行艾草翻苗、开沟、播种等工作。近年来,梅村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动作为,积极挖掘优势资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壮大镇域经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民生福祉,进一步擦亮生态底色、勾勒山水画卷。

推动乡村产业集群发展

立足镇情和资源,梅村镇各村(社区)尤其注重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升产品附加值。近年来,该镇通过资源整合,成功推动了茶叶、黑木耳、板栗等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双赢的良好局面。

聚力工业转型升级

结合梅村镇区位优势,该镇积极引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成功招引年产300万吨硒泉水项目、艾草种植及深加工、竹木制品加工等项目。同时鼓励原有企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企业,近2年来已关闭矿山2家。

提速文旅产业发展

生态本底是梅村镇最大的优势,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集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家体验、休闲康养为一体乡村旅游业,打造了“茶香里”、“神塘隐”等一批旅游品牌,并依托这些产业举办丰收节、茶叶开园节等活动,同时借助中共黄西工委革命纪念馆,探索出“红+绿”的旅游新模式,积极引流。据统计,2022年仅霄坑村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旅游创收200万元,切实让百姓在绿水青山中受益。

强化项目治理,夯实绿水青山生态本底

开年后,梅村镇内秋浦河沿线一片热火朝天,各类机械设备陆续进场施工,加快推进秋浦河沿线生态修复工程。紧扣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该镇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夯实生态环境治理基础,助推生态环保工作。

主动谋划,丰富项目储备

近年来,梅村镇通过全镇调研、研究国家和地方政策导向,积极找出薄弱环节和问题,主动谋划生态环保、农水建设、人居环境等各类项目40余个。

争取资金,确保项目落地

在谋划的基础上,该镇也积极按照要求组织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共争取了各类大小项目30余个,累计资金900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争取资金3500万元;组织实施了秋浦河沿线生态修复工程、水美乡村、水源地保护(取水口迁移)、人居环境整治、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项目,2022年,共改善森林绿化8000余亩、完成秋浦河流域整治面积200亩,生态本底进一步夯实。目前秋浦河内河治理、梅村镇特色产业园等一批绿色产业强镇项目正在谋划中。

推行“一员制”落地,构建绿水青山综合监管新格局

该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行青山绿水“一员制”机制。

在该镇建立的镇村两级监管网格体系中,镇党政主要领导任总网格长,5名涉及生态环保、林业、河湖等领域的分管负责人任专项网格长,13个村(居)支书任村级网格长,并配备专职网格员15名,同时建立隐患排查、信息上报、闭环处理、考核奖惩、验收销号制度。在该体系下,去年累计巡查点位14660个,上报问题344个,完成处理344个,投入资金50余万元,综合监管新格局成效明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徐翔表示,梅村镇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聚焦全域旅游发展定位,依托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相对优势,持续在抓招商、谋项目、强产业、保稳定上下功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着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皖南山区乡镇三产融合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建设新阶段现代化首善之区贡献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