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规范养老服务业建设总体规划。优化区、镇(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中心(站)功能,突出发挥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照护服务作用。目前已改造、新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73所。将分散特困供养对象、60-79周岁一、二级肢体残疾和三、四级智力(精神)残疾低保以及80周岁及以上的低保老人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分类向社会力量定制照护类、公益类服务包。
二是探索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引进专业化、品牌化居家养老机构分片承接养老服务中心(站)运营服务。先后引进南京九如城、上海邻鹿、铜陵夕阳红等养老服务企业,开展助餐、助医、助行、助乐等多元养老服务。截至5月底,全区共有社会化运营养老机构10所,设置床位1608张,入住老人526人。
三是加大养老服务组织运营扶持力度。聘请第三方机构对站点运营、民办养老机构开展绩效评估,年检合格且行业评比达标的民办养老机构,按实际入住老人中自理、介助、介护三种类型,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150元、200元运营补贴,经评估合格的居家养老站点给予2-5万运营补贴。截至5月底,共发放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运营补贴91.56万元、居家养老站点运营补贴251.5万元。
四是布局老年人助餐服务设施。构建城乡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实现城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积极引导和支持餐饮企业进入养老领域,为老年人提供价格优惠、品种多样的老年套餐,对符合助餐优惠的老年人每人每天补贴2-3元。目前全区已建成运营88家老年食堂(助餐点),共发放建设补助、助餐补助、运营补助等297万元。
皖公网安备34170202000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