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快讯】
◆池州高新区:企业铭牌编号助力营商大环境。今年以来,园区围绕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服务,聚焦园区铭牌号命名精准优化,以“小切口”助力优化营商“大环境”。科学命名,提升精准定位。根据园区东西、南北走向,采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左单右双”“从小到大”的原则,对园区康庄路、白浦路、六峰路、通港路、殷汇路、棠溪大道等14条道路进行实地勘察,统一命名。主动对接,优化服务质效。勘察过程中对已挂牌的铭牌号进行核实,同时创新服务意识,主动对接有需求的企业,提前介入、靠前服务,主动上门对接,为未申请铭牌号的企业提供精准服务。现已对园区98家企业铭牌号进行走访核实。靠前服务,助力企业发展。从入园企业项目备案开始,即确定企业的铭牌号,为企业备案、注册提供便捷、高效、精准服务,全力助推企业加快项目建设进度。11月,完成园区6家初具规模,但铭牌号尚未统一规范的企业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命名。
【部门传真】
◆区发展改革委:用好“122”工作法做实服务业企业入规工作。前三季度,我区新入规服务业企业22户,创历史新高。做实“1个专班”。从发改、统计等部门抽调专人成立服务业入规培育工作专班,每季度开展专业入库培训,每月上门走访企业“一对一”入库指导,做实进规入库企业的申报指导、入库服务,提高企业申报成功率。今年以来,5户企业申报月度入库,成功率100%。用好“2张清单”。比对“五经普超规模未入库服务业企业清单”和“营收、纳税超规模未入库服务业企业清单”,聚焦现代物流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重点领域,精准梳理摸排。今年以来,摸排走访重点服务业企业50余家。调动“两级力量”。用好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调动区直主管部门和镇街、园区两级力量。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定期通报,结合营收排出入库时间,开展梯次培育,循序渐进、逐次入统。今年以来,共遴选拟培育企业32家。
◆区科技局:强化科技力量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服务企业,激发创新动能。赴科技型企业,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开展高企申报、研发费用归集、技术合同认定等相关培训3次,全区共100余家企业参会。强化创新创业主体培育,今年已推荐上报高新技术企业5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44家,认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4家。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利用科技活动周,赴涓桥镇紫岩村开展科技政策宣传和农业技术培训,根据紫岩村的主导产业及发展需求,邀请安农大教授为村民授课,并安排区级科技特派员现场为村民解答水稻和木耳种植加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群众,营造科普氛围。结合普法、演练等多种形式,赴清风街道府学社区等开展科普宣传,就群众利益有关的防震减灾、食品安全、防诈普法等有关内容发放科普宣传手册及宣传礼品18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90余人次,持续巩固地震安全服务成效。
◆区税务局:用好“税力量”为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赋能添力。减负担、激活力,扶残助残促自强。建立“税务+残联”数据交换机制,根据残障程度、技能状况、就业意向等对区内适龄未安置残疾人进行“能力画像”,辅导帮助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11人。设置福利企业标签234个,一体推进“政策找人”“政策入户”,减轻涉残企业残保金负担600余万元。组建“税力助残”志愿服务队,深入企业、特教学校、“残疾人之家”开展关怀慰问活动,开展志愿服务6次,惠及企业19家、残疾人285人次。聚合力、提效率,拓岗助业暖军心。联合人社、退役军人等6部门建立“信息共享、项目共议、活动共办、难题共解”机制,畅通退役军人“供给侧”与用人单位“需求侧”对接渠道,举办专场招聘会2场,现场促成16名退役军人达成就业意向。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标签化”管理,将政策特征标签与退役军人、招用企业进行匹配,精准推送个性化“政策包”157份,落实税收优惠25.2万元。搭好桥、铺好路,护航学子启新程。深入探索“税、校、企”服务支持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融合体”,搭建“专业人才共育、实习基地共建、就业创业共促”新平台,打造“税务+高校”税费服务新阵地,推动税费服务和就业创业“孵化”服务有效对接,共开展“税护新苗”“创业课堂”等专题辅导活动3场,吸引500余名大学生参与,现场解答就业创业涉税问题31个,为高校毕业生上好“就业创业税费第一课”。
【镇街动态】
◆牛头山镇:三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在政策宣传上“谋实招”。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座谈交流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工作宣传力度。通过走访、集中宣讲等方式,将相关惠企政策及时准确传递到全镇企业,指导企业用足、用活、用好政策,让各项惠企政策落地生根,实现真正的服务零距离。截至目前,已开展3场集中宣讲会。在服务质量上“提水平”。组织科技特派员、专家到农业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现场开展指导活动,与相关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摸实情、找问题、寻对策,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针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难题,强调接诉即办,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今年以来,已帮助企业解决问题64件。在法制保障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司法所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作用,整合镇聘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为辖区企业和群众提供反电诈、反邪教等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以高质效法律服务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累计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0余家次,帮助修改合同(协议)16份。
◆墩上街道:以“三坚持”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坚持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定期深入企业开展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及时公开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办事提供明确指引,帮助企业理解、用好政策。坚持深入走访,切实解决问题。联合市场监督部门,细化措施,全员分包,深入辖区重点企业生产一线和项目建设现场,了解生产运行、政策落实及存在困难等情况。今年,走访各类企业200余次,共梳理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20余个,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问题10余个。坚持安全至上,强化日常监管。相关部门、社区干部等下沉一线,现场检查生产设备运行、消防器材配备、应急通道以及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对风险隐患逐一明确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从源头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截至目前,已开展安全生产检查240余次。
◆梅街镇:厚植发展动能推进工业强镇建设。招商引资跑出“新速度”。立足镇域主导产业和优势资源强链补链扩链,建立链主企业招引目标资源库,做大招引增量、盘活落地存量。截至上月,成功招引省外亿元以上项目3个,实现到位资金2亿元,在谈年产100万吨高钙料生产线破碎加工系统技改升级等重点项目3个。推动项目进入“快车道”。建立跨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强化高效服务和要素保障,推动广和新材料、大唐矿业光伏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拓展延伸申办、报批、入库等服务链条,支持企业通过实施技改提升、技术创新等项目加快“智造”步伐。今年以来,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规上研发经费投入750.7万元,申请发明专利3项。优化服务激活“强动能”。扎实开展政企交流互动和营商专班摸排走访,实现14家重点企业和3个包保项目全覆盖,提供“管家式”服务,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环保和应急业务培训4场次,办结为企服务平台问题20余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