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池区实验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育人方式和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的通知(皖教基〔2023〕5号)等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高质量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强化课程组织实施,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措施,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发展素质教育,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设置
(一)课时安排
每学年共39周。一至六年级新授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主要用于集中安排劳动、科技文体活动等。
一至二年级每周26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每课时按40分钟计算。
(二)课程类别
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
(三)科目安排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道德与法治 |
2 |
2 |
2 |
2 |
2 |
2 |
语文 |
7 |
7 |
6 |
6 |
6 |
6 |
书法 |
|
|
1 |
1 |
1 |
1 |
数学 |
4 |
4 |
4 |
4 |
5 |
5 |
数学活动 |
|
|
1 |
1 |
1 |
|
英语 |
|
|
2 |
2 |
2 |
3 |
科学 |
1 |
1 |
2 |
2 |
2 |
2 |
信息科技 |
|
|
1 |
1 |
1 |
1 |
体育与健康 |
4 |
4 |
3 |
3 |
3 |
3 |
畅游·音乐 |
2 |
2 |
|
|
|
|
音乐 |
|
|
2 |
2 |
1 |
2 |
造型·美术 |
2 |
2 |
|
|
|
|
美术 |
|
|
2 |
2 |
2 |
1 |
劳动 |
1 |
1 |
1 |
1 |
1 |
1 |
综合实践活动 |
1 |
1 |
1 |
1 |
1 |
1 |
综合性教育 |
1 |
1 |
1 |
1 |
1 |
1 |
少先队活动 |
1 |
1 |
1 |
1 |
1 |
1 |
周课时 |
26 |
26 |
30 |
30 |
30 |
30 |
说明:综合性教育含班会、心理健康、法治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垃圾分类教育等;少先队活动含文娱、科技等。
三、课程实施
(一)严格落实国家课程。
我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特别是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不随意增减、占用课时。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2022年秋季一至六年级开始执行,信息科技课程自2023年秋季三至六年级开始执行,其他学科自2024年秋季一年级开始执行,确保各科目在相应年级的总课时数达到规定要求。
(二)加强学校课程规划
我校依据课程标准和上级文件要求,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环境条件,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我校利用大课间、课后服务等时间,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1小时。
(三)建立学段衔接教育机制
我校重视幼小、小初学段衔接教育,坚持零起点教学,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课程。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设置入学适应期,利用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切实实施衔接课程和适应教育活动;落实国家课程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设计要求,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
(四)发挥跨学科教学育人功能
推进综合学习,整体理解和把握学习目标,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避免知识结构松散、综合创新弱化。加强综合课程建设,通过各种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于知识体系间内在逻辑结构的认识和掌握,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得以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坚持素养导向,紧密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深刻领会课程育人价值。强化学科实践,加强课程内容与真实世界、真实问题的联系,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贯穿至教育全过程,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建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路径中,体会学科思想方法。积极探索大概念、大单元教学,课程教学要实现“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真正转变,通过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针对学生差异化的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发挥智慧教育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精准分析学情,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
(六)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完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充分利用大数据测评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探索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的全新方式。规范考试评价行为,科学实施日常教学评价,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合理运用考试结果,严格招生考试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七)提高作业质量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作业管理制度,加强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辅导等关键性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严格落实“一科一辅”作业选用政策。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科学设计探究性、实践性和跨学科综合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2023年8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