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注册
  •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奋进的贵池•“十四五”答卷丨产业兴、治理优、活力足,
谱写乡村振兴“幸福景”

发布时间:2025-11-25 08:50 来源:宝地贵池微信公众号
字号:默认超大

粮食产量从24.64万吨增加到预计26万吨,年均增长约1.08%;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62.27亿元增加到预计75.23亿元,年均增长约3.85%;

第一产业增加值从36.39亿元增加到预计44.21亿元,年均增长约4%。

“十四五”以来,贵池区以一系列亮眼数据,标记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足迹。这条昂扬的上升曲线背后,是特色产业、集体经济与善治乡村“三驾马车”的协同驱动,共同勾勒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

根基牢:特色产业串珠成链

初冬的涓桥镇感钟山,裹着晨雾的银缎,静默在熹微的晨光里。山坡上,工人们正弯腰采挖黄精——他们拨开表层腐殖土,顺着植株向下探寻,再轻轻刨开周围泥土,一窝形态饱满、根节繁密的黄精根茎便逐渐显露出来。而在山脚下的池州市九华府金莲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经过“九蒸九晒”等传统工序加工,黄精果正散发着浓郁药香。

“我们2016年落户贵池,目前已经开发出黄精果、黄精芝麻丸、黄精茶等9大系列60多个品种。”该公司董事长宋大伟介绍。近年来,随着“九华黄精”声名鹊起,这颗药食同源的“山中珍宝”已从地方特产成长为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成为我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之一。

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截至目前,全区黄精产业综合产值已达12.3亿元,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带动周边众多农户创业增收。里山街道成功注册“里山黄精小镇”区域公用商标,逐步建设“十里黄精走廊”;涓桥镇也凭借黄精产业优势,入选农业农村部2025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立项名单。

黄精产业的发展,是我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贵池立足资源禀赋,紧抓发展机遇,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区围绕“三个一”发展思路——建设一个为重点企业配套的种养基地、引进一个链接零散劳动力与农产品的市场主体、壮大一个村民广泛参与的集体经济项目,以竹业、九华黄精、秋浦花鳜等重点特色产业为抓手,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贵池农业产业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特色农林产品种养基地约47.5万亩,特色农林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18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70.1亿元,较2020年增长27.06亿元,农业产业化正迈出坚实步伐。

动能增: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今年秋收时节,连绵的秋雨为贵池的水稻丰收带来了严峻考验。而在马衙街道金山村的粮食烘干中心内,机声隆隆,一片忙碌。金黄的稻谷在自动化传送带上徐徐流动,被源源不断地送入高大的烘干塔中——这座由村企合作建设的现代化设施正全天候运转,守护着来之不易的丰收果实。

这派繁忙景象,不仅是应对天气风险的务实之举,更是贵池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破解农业难题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区通过构建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分散耕地纳入集约化生产链条,有效盘活了土地与人力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在社会化服务推进过程中,多种创新模式逐步成熟并显现成效。马衙街道马衙村推行“村级统筹全托”模式,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后委托专业公司规模化种植,不仅盘活了近半闲置耕地,还吸纳原农户转型为“田管家”,实现村集体、企业与农民三方共赢。试点首年,700亩托管田就实现服务费收入50.76万元,带动75户农户稳定增收。

与此同时,一种精细化的“三级联动”模式在唐田镇凤凰村、吴田社区等地落地生根。该模式通过“服务组织+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的协作机制,明确分工、共担风险,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种植户吴年生加入“联合体”后,不仅小麦亩产从400公斤跃升至550公斤以上,还通过集中采购农资和标准化作业,节约了约20%的生产成本。

从整合资源的“全托管”,到精准分工的“联动体”,贵池正通过多层次、全链条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农业现代化筑牢组织根基,也为农民增收拓展了更广阔的道路。截至2024年底,全区实施农业生产托管的服务主体共有238个,粮油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18.6万余亩,带动农作物亩均增产65斤、亩均节本80元。

治理优:善治良序共建共享

秋江街道莲台村位于主城区西郊。近年来,该村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能人带动等方式,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和鳜鱼、石斑鱼、小龙虾等特色水产养殖,产业规模已达500余亩。随着产业集聚效应显现,人才和劳动力逐步回流,村集体收入增长至18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也提高到约3万元。

村民实现稳定就业,村集体拥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村级组织在为民办事时也更有“底气”。近几年,莲台村每年安排固定资金用于村容整治和村民福利改善,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现在推进村庄建设、开展基层治理、调解邻里矛盾,村两委工作起来更加顺畅高效。”莲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光辉说。五年来,该村始终保持村民“零投诉”,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的意愿与能力提升显著。

“莲台村的实践并非孤例。过去,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我区乡村长期陷入无稳定财力支撑、无专业人才引领、无内生动力参与的‘三无’困境,基层工作常常‘有心无力’。”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而如今,产业的兴旺与新型经济模式构建起了紧密的利益联结,这既夯实了富民兴村的物质基础,也激活了乡村治理的“造血”功能,推动形成了产业与治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区接连打出系列“组合拳”,以联农带农为纽带,将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深度绑定,有效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一系列精准举措,正在推动更多乡村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农户,不仅夯实了“富民兴村”的基础,更逐步走出一条“产业兴、治理优、乡村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续而强劲的动力。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才是‘硬道理’。2025年,我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26353元,比2020年增长8298元,年均增长约7.85%,增速高于全省。”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亮眼的增收数据,其背后正是特色产业的勃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来的节本增效、以及治理优化后发展活力的充分释放。

立足“十四五”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我区将以打造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皖南农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为战略定位,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协同并进。未来,这片希望田野将续写产业兴、治理优、活力足的崭新篇章,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贵池大地上愈发绚烂多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