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马衙街道茶山村的油茶林里格外热闹。洁白的油茶花开满枝头,与沉甸甸的油茶果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花果同期”景象。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三十多名村民已背着竹篓穿梭在林间,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油茶果。
沿着茶林的产业路向下,满载茶果的三轮车正陆续驶向村里的加工厂。池州市新源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后简称新源农林公司)负责人吴新忠正在厂门口指挥卸货,他随手捧起一把刚运到的茶果,满意地说:“你看这果子多饱满!”他告诉记者,今年基地的700亩油茶中有500多亩进入丰产期,预计产量接近20万斤,比去年增产五成。问及增产秘诀,他指着正在作业的工人解释道,除了风调雨顺和油茶进入丰产期外,管理模式的革新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今年该企业将除草、剪枝等环节外包给专业团队,严格按标准执行,大大提升了油茶林管理的现代化程度。
与此同时,今年新购置的剥壳机也正在一旁轰隆隆地调试中,有了这个大家伙,以往需要数百个工时的人工剥壳环节,今年一台设备、一人操作就能完成,加工成本也随之下降,吴新忠算了一笔账: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总成本下降了约30%。
而对于茶山村而言,今年的丰收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油茶树生长周期长,经过多年耕耘,全村的1950亩油茶已有过半进入丰产期。如何将丰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这份重任落在了村两委的肩上。过去,茶山村通过“村企联结、代企销售”的模式,成立供销社公司,主动为企业、种植大户开拓市场,已在本市构建起完善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今年是我们村的油茶‘大年’,不仅要卖给本地人,外地市场也要打开!”刚从外地洽谈业务回来的茶山村党总支书记包旭东今年格外忙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风尘仆仆却神采奕奕地说:“街道和村里充分利用乡贤资源,我们带着茶油样品跑遍了江浙沪,还去了广东、吉林……在丰收前就签下了多笔茶油大订单!”
吴新忠对此也感受颇深:“看到村里这么积极地帮我们找销路,我们也就敢放心投入了。”前不久,新源农林公司投入五十多万元升级加工设备,完善了脱色脱酸工艺,还研发了4款新产品,渐渐在池州打出名气,开始为周边镇街的油茶种植户提供来料加工服务。
村两委开拓市场,企业专注提升品质——这个良性循环让茶山村的油茶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销路越广,企业的信心就越足,我们的产业就越做越强。”包旭东告诉记者,他已经定好了下周前往深圳的行程,继续为村里的油茶开拓新市场。
产业兴旺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村民。“我在这里长期干,每月能挣六千元左右,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在新源农林公司油茶种植基地负责管理的包文华是本村人。据他介绍,这里仅采摘期就需要50多名工人,每人每天能挣一百多元。目前茶山村每年有210户村民通过油茶产业获得土地租金,各相关企业每年支付的人工费超过六十万元。如今的茶山村,正如其名,油茶已成为了百姓增收的“黄金果”。
油茶花年年盛开,茶山村的产业故事却年年有新篇。从单一企业种植到村企协同、全产业链发展,一条三方共赢的良性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正在这里越走越宽广,正是我区农村基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生动缩影。包旭东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立足村情实际,深挖资源优势和潜力,聚力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新路径,积极开拓农旅融合新模式,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