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国家安。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既是感知社会脉搏的“神经末梢”,也是传递民生温度的“毛细血管”。近年来,贵池深耕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这条主线,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每一个创新举措都跳动着“共建共治共享”的脉搏。
答好创新之问,夯实基层治理“硬根基”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面对纷繁复杂的“家长里短”和千头万绪的“大事小情”,如何答好基层治理的“创新之问”,让“神经末梢”更加脉动有力?多格合一、一网统管、常态下沉成为破题关键。
“小区不少路灯底座都锈了,看着真让人担心!”杏花村街道池口社区书香名邸熙苑小区居民何逢旺的一句念叨,被网格长高燕琳记在了心上。网格党支部会同业委会、物业共同协商整改方案,65盏旧路灯换成了节能亮堂的新型路灯,居民的担忧彻底消除。何逢旺的“呼声”得到迅速回应并非偶然。今年以来,我区创新网格化精准管理模式,打破条块壁垒,将整合前的388个网格优化精减至332个综合网格,并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力量“进网入格”,一网“兜”起民生期盼事。
如今,“事事有回应”的治理温度,正随着“多格合一”的运行,渗透到社区网格的角角落落,与之形影不离的是社区工作者常态下沉的身影。得益于近年来为基层减负的实效,社区工作者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走街串巷、敲门入户,用“铁脚板”走出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真正实现为民服务由“坐等上门”向“主动下沉”转变。
前不久,秋浦街道湖心社区网格员刘寒露接到江之南苑小区一户居民反映小区污水管网改造问题,她到达现场后直接打开手机,在基层治理“一网统管”平台上定位、描述、上传照片、提交,问题迅速得以解决。“在过去,我们不知道要找哪个部门,来回沟通就得耽误不少时间。”刘寒露感慨道。
作为打破“看得见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见”治理壁垒的关键钥匙,“一网统管”平台实现流程从“人跑”变成“数据跑”,社区及时发现问题一“吹哨”,各职能部门就能闻“哨”而动,实现基层事件上报、流转、处置、督办全流程闭环办理,整个过程透明可溯。
在千头万绪的基层实践中,贵池基层治理体系如同一棵大树,根系深扎于群众土壤之中,繁茂的枝叶撑起了服务群众的一片绿荫,家门口的幸福感、归属感愈加可感可及。
深挖善治内涵,探索基层治理“最优解”
楼道灯不亮了、杂物乱堆乱放、邻里吵架拌嘴——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都是基层治理中的“大事”。近年来,贵池坚持基层群众自治的工作原则,让群众在基层议事协商中站C位、当主角,基层治理也从单向发力的“独角戏”向多方同行的“大合唱”转变。
日前,记者来到水木清华小区2号楼与3号楼之间,一座可供50辆电动自行车的容纳停车棚映入眼帘,也掀开了基层善治的一角。“过去这里只能停放10辆车,居民常常反映下班晚了就没地方停车。”清风街道城北社区党委书记方纯告诉记者。在多次协商会上,业主代表、物业、业委会成员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在原址扩建停车棚并新增充电接口。
如今,“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成为我区基层治理的新常态,各地通过板凳会、议事会等热气腾腾的场景主动“搭台”,群众在一次次推心置腹的议事协商中找准角色定位,将“众人之事”化为“众人之智”,基层治理也更接地气、更得民心。
从“各顾各”到“共参与”,近年来,我区还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社会治理智慧,涌现出唐田镇八一村“一里张”、涓桥镇“嵓施”等一批特色工作法,有效提升了协商共治的效能。在各地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村民主动腾出菜地、院子拓宽道路的“礼让”比比皆是,本地返乡大学生还发挥专业特长设计墙绘方案,成为“群众唱主角”的生动注解。
贵池的创新实践充分证明,这种扎根于民、依靠群众的治理模式,不仅在一件件“群众事”的解决中汇聚了民心,更在一次次“群众盼”的回应中提升了效能,形成聚民力、集民智、惠民生的完整闭环。
凝聚共享合力,打通基层治理“内循环”
当群众从“旁观”到“入局”,基层治理便有了最深厚的力量根基。如今,贵池处处可见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身影,广大群众在深度参与中真切感受治理温度,在成果共享中提升幸福指数。
在清风街道沿江社区,由社区党员、热心居民组成的一支平均年龄约60岁的志愿服务团队各展所长、各司其职,常年为社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提供家电维修、上门理发、聊天陪伴等服务。“现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众人拾柴火焰高,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该社区党委书记王存宇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贯穿于贵池基层治理实践的各条线,正将治理效能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可享的实际利益。在广袤的乡野田埂之间,“三联两清”党员联系群众机制的建立,不仅在乡村建设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还倡导“就地取材、就近用工”,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将企业和农户紧密“捆绑”,真正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成果普惠共享不仅是物质成果的分配,还体现在精神文明层面。眼下,各镇(街道)、村(社区)都大张旗鼓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广泛开展涉及家家户户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群众参与度高、运行效果好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基层治理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工程。
随着基层治理的成果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同频共振,基层治理的温度也直抵人心,进而激发群众主动作为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基层治理共同体的良性循环。
聚焦党建引领,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关键在于把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各方面。近年来,我区在党建引领下走活基层治理“每一步”,构建起中枢统筹、力量聚合、阵地赋能的治理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背后,一股改革创新之力正在涌动。
2024年5月,我区在全省率先掀起一场改革,将原本分散的各类诉求办理以及民声呼应工作转至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办理,设立区社情民意信息中心,稳步实现了诉求办理由“分散运行”向“整体运作”转变、为民服务由“被动应诉”向“主动治理”转变。
“可以说,通过机制重塑和制度创新,明确了各部门职责,逐步构建起‘社工部主导、多部门协同’的新型治理架构,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新路径。”区委社工部副部长胡文静颇为感慨。
如今,一件件饱含温度的“急难愁盼”及时破解,悄然折射着见微知著的基层治理智慧,其深层价值更在于为系统治理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最终实现高效办好“一类事”的目标。今年3月,池阳街道烟柳园社区红光小区72台废旧太阳能在网格党支部的推动下顺利拆除,我区以该成功经验为“小切口”,在全市率先部署开展楼顶废旧太阳能专项整治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我区还创新建立基层治理问题“点题复盘”机制,由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会同区直相关部门,聚焦五大类高频民生问题,通过反向溯源、深挖症结、靶向施策,形成以复盘促整改、以整改促提升的治理闭环。
如今,带着民生温度的党建“绣花针”,穿起了基层治理的“千条线”,悄然带动基层治理逻辑的迭代升级,汇聚成守护民生福祉、筑牢平安根基的磅礴力量,勾勒出社会安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
从城市社区的“方寸之间”到乡村田野的“广袤天地”,从网格员下沉一线的脚步声到一网统管平台闪烁的光标,从“解决一件事”向“治理一类事”延伸,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贵池路径”在探索中逐步清晰,一幅以“源头活水”工作法赋能基层治理的善治蓝图已悄然绘就,正扎扎实实构筑起基层治理的“四梁八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