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11月3日一大早,家住梅街镇峡川村的85岁老人李善水家里响起了一阵敲门声。
“小杨来啦!赶快进来,突然没气了,麻烦你跑一趟。”李善水老人的老伴柯桂荣打开门,便看见助老员杨秀英拎着液化气罐正等候在门口,赶忙把她迎进了家门。
“您跟我还客气什么。”杨秀英一边说着一边径直走向厨房,将液化气罐换好后,又贴心地为李善水理发、测血压、剪指甲。当天一上午,这个日常沉寂的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自2023年9月起,李善水家里有什么大事小情,都习惯和每个星期固定上门的杨秀英沟通,“家里就好像又多了一个女儿。”他和老伴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盼着小杨来”也成了日常生活的习惯。
在杨秀英的心里,也把老人当作家里长辈一样,谈起老人的相处的细节她如数家珍:“爹爹喜欢吃粑,还特别喜欢吃我做的,我有空都会提前准备好面粉和馅料,一边做粑一边陪爹爹奶奶聊天。”记者了解到,杨秀英负责对接村里包括李善水在内的4户低保户和20户五保户,坚持定期上门探望,给老人的晚年生活送去温暖陪伴。“我想着要给他们都照顾好,让他们每天过得都开心。”杨秀英说。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如何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杨秀英和这些老人间温馨故事的背后是我区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为3600余名分散供养特困、60周岁以上低保失能、高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个人护理、健康护理、情感陪伴等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我区现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15.35万人,‘养老不离家’仍是其中多数老年人的心愿。”区民政局副局长张明介绍,像杨秀英这样的助老员全区共有183人,今年1至10月份,已累计开展居家上门服务14.3万人次。除了“送上门”的温馨服务,布局在各镇街养老服务站点内设的娱乐室、阅读室也成了老人们在“家门口”活动的温馨港湾。
目光放到杏花村街道池口社区江景苑小区,在这里,针对身体原因不便出门的居家老人,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提供护理、康复、照护等居家养老服务,正是全区首家由区卫健委批准设立的独立运营护理站——池州悠然慷家庭服务护理站承担的重要使命之一,真正把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嵌”到了老人的家门口。
“舒阿姨,您最近身体怎么样啊?”日前,该护理站工作人员范玲玲来到住在徽商江南世家小区的80岁老人舒寒梅家中,为她提供上门服务。老人因身体原因长期卧床,根据老人家属要求,当天,范玲玲和同事帮助老人完成了一次全身清洁。
“这种居家上门服务很方便,我每个月都会预约助浴服务,护理站工作人员来的时候还会给奶奶测量血压,服务十分贴心周到。”老人的孙媳妇郭好义告诉记者。据了解,护理站的服务内容包括居家上门护理、居家环境清洁、陪诊、适老化改造等12项预约服务,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每个用户家庭都会拥有一个定制化方案。
而在秋浦街道湖心社区,养老院开到社区里的幸福也即将“上线”,一栋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正在加速建设中,过不了多久,附近的老人就能实现“家门口养老”愿望。
“建成后将为周边老人提供助餐、娱乐、医养等服务,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有人照顾、有人作伴。”该社区党委书记纪池鑫告诉记者,除了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还将提供全时托养服务,设计了18个养老床位,相比传统养老院,在“家门口”能方便子女过来陪伴、照顾,让老人随时感受到亲情温暖。
“‘生活不离本社区、情感不离老街坊、养老不离身边人’是老年人普遍认可的养老方式。”张明表示,“老年人需求在哪里,服务供给就跟到哪里,积极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就是为了满足老年人所盼所愿。”
据了解,今年我区计划建设2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9个农村幸福院,后续还将继续选址建设嵌入式养老机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推动优质养老服务资源向老年人“周边、身边、手边”聚集,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原居养老”的需求。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从针对特殊群体送上门的助老服务,到嵌入社区里的医疗护理服务,再到建在家门口的养老机构,如今,贵池正用多元服务织密养老服务网,让家门口养老的美好愿景,变成了城乡老人们触手可及的舒心现实。下一步,我区将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持续加快构建具有贵池特色的养老服务新模式,用心答好“老有所养”的民生考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