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注册
  •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贵池:“以奖代补”引社会资本赋能水土保持

发布时间:2025-10-28 09:57 来源:宝地贵池微信公众号
字号:默认超大

10月23日,连续多日的阴雨终于退场,久违的阳光铺洒在大地上,安徽省池州市益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甘彩霞正准备去看看新栽的西梅树长势如何。“正巧,你们来了,一起去,秋天这里的风景也不差呢。”

(图为涓桥镇新桥村坡式经济林综合治理项目)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虽是深秋时节,山林间依然满目葱茏,山上,一棵棵果树郁郁葱葱。“你想象不到,前几年这里的光景——一到下雨天,雨水夹杂着沙土、泥石滚落下来,整条路就没办法走。”甘彩霞一句话道出了今昔对比。

十几年前,甘彩霞和丈夫看中了涓桥镇新桥村离主城区近、生态环境好等优势,在这里办起了农家乐,一步步又拓展了垂钓、民宿、研学等新业态。

“一开始不‘内行’,顺坡种植了不少果树,不利于保水保土。”甘彩霞介绍。去年,该公司通过坡式经济林综合治理项目新建了挡墙、排水沟、沉沙池等设施,为果园新建了一套“水利水保系统”,验收通过后,获得了奖补资金71余万元,相当于为公司节省了将近六成的资金。

这笔钱从何而来?2022年6月,贵池区作为省级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县,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特色产业、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开始实行“先建后补、以效定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鼓励经营主体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并给予一定奖补——该公司正是其中之一。

“连片的青山护住了水土,我们的生意也愈加红火,去年的收益都比前几年涨了百分之三十,这大概就是‘良性循环’吧。”沿着山间小道走到河埂边,眼前,是烟波浩渺的乌渡湖,耳畔,是甘彩霞成竹在胸的发展规划。如今,参与水土保持造就的青山绿水,不仅带来了“真金白银”奖励,更是顺利拿下了3A级景区的“认证”,而下一步,项目发展带来的盈利也将继续投入到环境改善中,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让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则是甘彩霞口中的第二个“良性循环”。过去,新桥村的不少村民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外面去打工,但益林农庄发展起来后,情况却发生了改变。“村里有四十多个‘老熟人’在这边干活,一个月四千多块钱,工资也不比外面差。”村民乔有香说,工作之余,她愈发感觉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过去流转不出去的土地、空闲的房屋都重新焕发了生机,乡亲们更是自发成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大家都说,好水土也能挣出钱来!”

“贵池地处皖南,多为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且坡度较陡,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项目建设、旅游开发等因素影响较大,水土流失明显,传统的由政府主导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常常面临资金不足、效率不高、后期管护无人问津等难题。”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苏胜全告诉记者,以奖代补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有效激活了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

自实施水土保持以奖代补试点以来,我区通过1621万元的奖补资金,撬动了8000余万元的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878平方公里,并成功探索了“地表径流调控、沟道水沙集蓄、坡面植被恢复、挡墙边坡加固”四项举措的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打造形成了“经济林+杨梅”“经济林+茶叶”“经济林+果树”等多种“经济林+”的特色农业产业样板。

(图为马衙街道滨河社区、马衙村开发经济果林综合治理项目)

这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也道出了试点工作创新背后的深层价值——当水土流失治理从“政府独唱”变成“社会大合唱”、从被动投入转为主动投资,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就真正成为了可持续的经济价值,从而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驱动绿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