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洒进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李善水老人的家中,院角晾晒的衣物透着淡淡的皂角香,厨房里还留着刚焖好的小米粥的暖意。“要是没赶上这么好的政策,俺家哪能有现在的日子哟!”老人望着院门口熟悉的红色身影,眼角泛起泪光,话语里满是对服务人员杨秀英和对民政帮扶的感激。
李善水的家庭曾是梅街镇服务对象台账上令人牵挂的一户。一家三口的日子,被多重困境压得喘不过气——老两口年事已高,身体常年抱恙;唯一的儿子在外打零工,收入仅够维持自身生计,难以顾及家中;前两年,老伴突发脑梗塞,病后彻底丧失生活来源,自理能力也下降了,老夫妻两人都需要人照料,本就拮据的家,更没了固定生活来源。那段日子,这个家庭,正一步步滑向“无人照料、无以为继”的深渊。
自贵池区民政局民政领域购买第三方服务项目开展以来,贵池区民政局针对特殊群体的探访和服务做了严格的要求,安徽社家严格按照文件精神,安排梅街镇站点负责人积极上门了解李善水家庭现状和服务需求,与服务人员杨秀英对接,迅速制定帮扶方案,承担起上门服务的任务。从此,杨秀英的电动车筐里,总装着洗衣皂、理发器和指甲刀,每个月都会准时出现在李善水的家里,成了这个小院里最温暖的“常客”。
每次上门服务人员杨秀英都要帮老人清洁卫生和整理被褥,再把积攒的脏衣物抱到院中的洗衣盆前,领口、袖口的污渍要反复揉搓好几遍,晾晒时还会细心地把衣物抻平,让阳光把每一寸布料都晒得松软;临近饭点,她便扎进狭小的厨房,根据脑梗患者“低盐、低脂、软烂”的饮食要求,变着花样做营养餐 ——小米粥熬得稠糯,冬瓜丸子煮得软嫩,连炒青菜都会先焯水再少油快炒。遇上天气好,她也会扶着李善水到院中晒太阳,一边陪老人唠家常,听李善水讲年轻时的故事,一边教他简单的肢体按摩手法,每隔半个月,她还会拿出自带的理发工具,给两位老人修剪头发,理发时会不时问“叔,这样的长度您看行不?”“婶,您别急,我慢点儿剪”,剪完后再用小刷子把碎发扫得干干净净,最后蹲下身,握着老人干枯的手,小心翼翼地修剪指甲,连指甲缝里的污垢都会细细清理。
日复一日的照料,像一缕暖阳,驱散了李善水家庭中生活的阴霾。如今走进这个农家院,窗明几净,被褥被叠得整整齐齐,李善水和老伴的脸色也能看到红润,还时常露出暖心的微笑;老两口不再是从前那个愁容满面的模样,闲时还能坐在院门口和邻里聊聊天,逢人就说:“杨妹子比亲闺女还贴心呢!她来之后,现在家里干净了,我们有人照顾了,想吃什么她都给我们做。”在老人眼中服务人员杨秀英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老人也认为这些全是政府记着咱困难户,把咱们老百姓的生活放在心坎上,政府对我们老年人现在是越来越好了。
在贵池区民政局的工作指导下,安徽省社家老年服务中心针对辖区内特困、低保老人家庭,建立“一户一档”需求台账,通过“专人对接、按需服务”的模式,把洗衣做饭、理发护理、情感陪伴等服务送进老人的家中。这些服务的传承从李善水老人家庭一直延续到更多困境老人的家中,这份“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民生政策的温度,筑牢着基层民生保障的“暖心防线”—— 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乐活晚年,这便是安徽社家践行民生承诺的最好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