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前后,贵池城乡各地热闹非凡,街头巷尾,文艺汇演歌声嘹亮、舞姿翩跹,30余场文化活动在群众“家门口”接续上演;除此以外,各大景区内,池州傩戏、剪纸等非遗项目惊艳登场,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则借农旅融合之势举办各类文娱活动,为全区群众烹制了一道道热气腾腾的“文化大餐”。
近年来,贵池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文化活动开展、文艺精品创作、非遗传承焕新和文化阵地建设,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让优质文化资源“沉下去”,让群众幸福生活“热起来”。
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群众乐享“艺术盛宴”
9月中旬,一场别开生面的“迎中秋·庆国庆‘老少同乐’文艺汇演”在秋浦街道九华社区热闹揭幕,区别于以往的演员演、群众看的专场演出,这次汇演里,登台亮相的大多是社区居民,节目基本由他们自编自导,亲身参与的乐趣让大家热情高涨,现场掌声不断,笑声朗朗,氛围十分热烈。
围绕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等时间节点,近年来,像这样的惠民文化活动在我区的大街小巷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文艺汇演、民俗展示、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套餐”不仅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更成为传递文化价值、凝聚社区情感的重要纽带。
而令群众深觉津津有味的文化盛宴不只出现在城市社区,广袤的乡村田野间,结合地域特色举办的文化惠民活动同样层出不穷。不久前,涓桥镇紫岩村开展“和美乡村”文化惠民活动,将黄梅戏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对于当地村民陈运富来说,这样的演出已经是常常可见,村里的文化活动一场接一场,“乡村大舞台”也早已经成为了村民心中的“文化乐园”。
陈运富的感受并非个例,近年来,我区常态化开展“送戏进万村”“四季村晚”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搭起舞台,为村民们送上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据了解,今年以来,“送戏进万村”活动已开展128场,惠及群众20000余人次,艺术的魅力在广袤乡村持续绽放。
此外,在文化惠民领域的不断探索中,我区各地还结合文化和地域特色,陆续打造了独家文化活动IP:三月漫步杏花村,可览春日盛景;四月探访霄坑,可享茶香逸趣;端午游殷汇,可观龙舟竞渡;秋日驱车棠溪,可尝鲜制焦枣……文化之花四季常开、月月盛放,不仅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注入了新动力。
文艺精品层出不穷 创作生态活力迸发
惠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与此同时,贵池在文艺创作领域同样也是精品频出、百花齐放,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今年6月,安徽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名单揭晓,我区作家桂媛创作的网络小说《直播间内的传承人》榜上有名,成为池州首个获此殊荣的网络文学作品。该作品围绕文化传承、自我接纳、爱情和戏曲,生动讲述了京剧女老生和天才男旦在戏曲学院相遇、碰撞的精彩故事,成为聚焦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的又一力作。
而近年来,还有更多和桂媛一同奋战在文艺战线的文艺工作者勤耕不辍,从优秀文化、现实生活、火热实践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王征桦聚焦傩文化的最新著作《地马记》正式出版,其创作的诗歌《海南节拍》获“天涯国际诗会”现代诗奖;吴祥漫画作品《新证人》入选第十五届中国漫画展;市双拥书画作品征集活动评选中,我区多名文艺工作者斩获奖项;众多摄影爱好者聚焦贵池经济社会发展、风土人文变迁所拍摄的摄影作品相继亮相殷汇、唐田等镇街的主题展览……文艺繁荣发展的盛景令人十分振奋。
“这背后也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据区文联主席张华介绍,为充分激发全区文艺人才的创作活力和成长动力,近年来,我区围绕出精品、出人才开展文艺精品奖励扶持,加强对新文艺群体的引导和扶持,同时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采风活动,组织“贵小艺”文艺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文艺志愿活动,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送去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服务,贵池区文艺事业始终保持着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贵池故事在文艺诠释中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非遗传承创新出彩 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山好水美的贵池,同样也文脉绵长。积淀深厚的非遗文化不仅传承不绝,也在当下持续创新出彩,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送上了更为丰富的食粮。
无论是年初的青山庙会、源溪村朝社树、元四村二月二祭龙仪式等传统民俗活动,抑或是在傩仙镇激情上演的傩王争霸赛,在皖南动听乡村罗城村唱响的贵池民歌,都彰显出非遗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日期间,以“傩”文化为主打推介点的傩仙镇景区几乎日日爆满。“不仅看到了精彩的表演,还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文创店里面各式各样的傩面具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从河南省周口市前来景区游玩的游客彭艳楠兴奋地分享她的体验。
目前,贵池已拥有国家级非遗“池州傩戏”、省级非遗“贵池民歌”“梅街目连戏”“茅坦杜祭茅镰仪式”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我区积极推进非遗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通过文创产品开发、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等多种形式,推动非遗文化更加可感可及。
“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当下的创新。”区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区将继续探索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新路径,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融入时代潮流,在有效保护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与独特的时代光彩。
文化阵地加速拓展 服务网络全面覆盖
为了让文化活动更加触手可及,非遗传承有枝可依,文艺服务精准送达,我区聚力打造提升各类文化阵地,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让群众“闲有所乐、学有所去”有了更多选择。
“这里环境好,活动多,离家又近,周末和孩子一起来,既能学习又能交友,感觉生活品质提升了一大截。”日前,在杏花村街道池口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在参加亲子阅读活动的王女士对“身邻其境”图书观影室、“绘入心邻”书画室等特色功能室赞不绝口。
“除了池口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近年来,我区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整合周边资源,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微空间蕴含大乾坤,如今,各类文化阵地已经成为了贵池的一个个文化地标,串联起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广大群众在优质服务中收获更多文化获得感。比如,区文化馆紧密围绕群众需求,举办多期公益培训班,开设了舞蹈、葫芦丝、书法、古筝等课程,成为全龄段群众的“精神栖息地”;殷汇镇文化站通过改造升级、增添设备,并号召文艺志愿团队参与运营,如今已成为周边居民和学生享受文化服务的便利场所;而在墩上街道罗城村,古老的演武堂被赋予了新生命,一楼可举办演出沙龙,二楼则升级为静谧的阅读空间,人气日益兴旺。此外,贵池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各站所也充分发挥前沿阵地作用,成为广大市民常去爱去的“文化客厅”……
一台台演出,是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一声声喝彩,是百姓幸福的真实写照。从升级换代的公共文化空间,到月月精彩的文化活动;从层出不穷的文艺精品,到创新出彩的非遗传承……在贵池,优质文化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入人们的生活,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源源活水。“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举措。”区委宣传部负责同志表示,接下来,我区将进一步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持续从提升文化设施服务水平、丰富文化服务项目内容等方向发力,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丰富公共文化供给,推动各类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直接见面”,使文化惠民“大餐”成为贵池百姓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得见、吃得着的“家常便饭”,持续增强全区广大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