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从春天的一纸蓝图,到秋天的满目新景,贵池和美乡村建设的年度答卷,写就在32个和美乡村中心村的焕新容颜里。答案的执笔人,正是土生土长的村民。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全程参与规划、建设与管理,让“为农民而建”的宗旨,从共识走向共为,从愿景走进现实。
梅街镇铺庄行政村储村杨冲中心村坐落于贵池西南山区,今年春天,这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村庄同时迎来了三项重要工程:和美乡村中心村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和小流域治理。
“农田是祖辈辛勤劳作的见证,聚在河边纳凉、拉家常也是大家茶余饭后重要的休闲方式。何不将三个项目统筹规划、同步建设?”该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方宣的这个建议一经提出,就在村民大会上引起了热议。
“让村里水泥路直连农田机耕路,农机进出更方便”“机耕路沿河而建,散步也更舒心”“村口河边修个小广场,方便大伙聊天休闲”……在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补充下,这样一份“三合一”的项目建设思路逐渐清晰。
“集体的智慧让项目产生了‘1+1+1>3’的效果,大伙都说这才是和美乡村该有的样子。”高方宣感慨道。如今,漫步在新修的河堤上,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就在眼前;河边新建的小广场上,村民们正悠闲地拉着家常。这个“三合一”的统筹建设方案,不仅让铺庄村的农田设施更现代化、河流更安澜宜居,也让村庄公共空间焕发活力,真正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
据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今年的建设工作中,我区始终坚持将村庄规划、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与村民需求深度融合,并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村庄、怎样建设村庄”这一核心问题,积极创新群众参与机制,确保项目建设科学合理、顺应民心,让和美乡村建设在扮靓村庄“小环境”的同时,持续服务区域发展“大生态”,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和美乡村的画卷,不只铺展在平整的村道与缤纷的花圃之间,更深深映入了村民的眼眸,落进了他们的心田。初时的惊叹与感动,如春风拂过湖面,漾开涟漪;在日复一日的浸润中,渐渐汇聚成一股暖流——推动大家主动向前,亲手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
在梅村镇中新行政村湾金中心村,每当晨光微露,总有几道身影如约而至。他们手持扫帚,神情专注地清扫着门前新修的柏油路,动作熟练而从容。这份不约而同的默契,源于对美好家园的共同珍爱,也让邻里之情,在一次次的举手之劳中愈加深厚。
“现在村子建得这么美,就像自己家里添了新家具,我们不爱护,谁爱护?”村民王桂兰的话语朴实,却道出了众人的心声。今年七十多岁的她,亲眼见证了家门口从“脏乱差”到“净靓美”的蜕变。不再满足于旁观,她主动拿起扫帚,日复一日地打理着门前近百米的路段。“我们年纪大了,重活干不动,就帮着扫扫地,心里也踏实。”
事实上,过去几个月,像王桂兰这样可敬可亲的村民,在全区各地不断涌现。涓桥镇涓桥行政村华山中心村的汪栋梁,为让门口能过车,主动将院墙内退一米多;铺庄村的陆克华、卢克东为方便乡亲停车,拆除了两家间的围墙,合二为一共享院落;中新村的邓飞霞为拓宽门前行车视野,主动将院墙降低一米多……在这场华丽的“蝶变”中,处处留下了邻里和谐、共建共享的佳话,尽显浓浓的乡风农味。
采访手记
如今,走进贵池这片焕然一新的乡土,诗句中的描绘悄然成为现实。白墙黛瓦与碧水蓝天相映成趣,院落整洁,花木扶疏,一幅宜居宜业、如诗如画的乡村新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从“旁观者”转变为“规划师”与“守护人”,和美乡村建设深刻激发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重塑了人与人、人与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这种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激发民智的共建共治模式,正是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关键路径,也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贵池经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