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梅街镇源溪村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农家别墅,错落有致;一面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古香古色; 村内荒废的角落建起了休闲广场,泥泞的乡间小路也变成宽阔的水泥路,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整洁的村道两旁,花香四溢,勾勒出美丽乡村的别样景致…………
初秋时节,行走在贵池的乡村,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今天的贵池一直在不断行动着,以实践推动乡村振兴,这里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让人倍感更浓的乡愁。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我区坚持走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将特色农林产业列入全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推进三产融合、龙头带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调结构、增绿色、提效益,这些年贵池农业硕果累累,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区部级三级以上优质米种植面积44.4万亩、品牌粮食订单面积10.5万亩,分别占水稻面积的92%、21.7%,“双低”油菜种植率达100%;创建省级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农产品“三品”认证数量14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个。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共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13个(国家级6个、省级8个);家庭农场729 家(省级14家);组建稻米、水产、焦枣等产业化联合体6个(省级4个)。一二三产加速融合,成功创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5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建成1个区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区级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和201个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2017年,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达8300万元,其中农特产品网上销售额4993万元。
使农村成为幸福美丽家园
茶园吐翠、百花争艳、田舍掩映、阡陌纵横……随意走进贵池一处村庄,都仿佛走进一幅幅恬静的田园山水画。
“车在乡村过,人在画中游,真是惬意啊!”今年“五一”小长假,来自南京的游客林先生一家相约去了霄坑、石门高等地自驾游,单是一路上的风景,就已经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我区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促进农村环境更加优美。建立了生态高效循环农业模式,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和禁养区等制度,强化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巡查监管;扎实做好畜禽禁养区养殖户搬迁和限养区内的畜禽养殖户污染治理;大力开展减肥减药行动,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8年下降。全面推进升金湖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改工作,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地生态修复,三条通江河流和750亩以上主要湖泊水质纳入常态化监测。深入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年均新增造林1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9.5%。
与此同时,我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补齐农村短板,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距。2017年以来,投入9336万元,实施农村基础教育提升计划,完成31个“全面改薄”项目,维修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3.9万平方米;投入2700万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医共体”试点通过省级验收;投入4.8亿元,完成60个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补充耕地3000亩。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38公里、生命防护工程132公里,渡改桥1座,加固危桥2座。全面完成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实现城乡公交全覆盖。改造农村危房1650户,3000余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推进“三无”贫困户光伏扶贫工程全覆盖,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645万元,组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4446个,完成4个贫困村出列和20907人脱贫任务。一体化推进美丽乡村和“三大革命”,2017年度美丽乡村9个中心村和4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任务基本完成,14个镇街驻地和66个中心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工作全面启动,15个镇街农村改厕工程已开工9770户、竣工3000户,开工率97.7%、竣工率30%,全区农村面貌更加改善。
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我区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基本完成17个镇街12.1万户60.3万亩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年均流转面积30.3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5%;全面启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清查登记92个村、资产核实85个村、公示确认32个村、建立台账10个村。“劝耕贷”累计发放贷款3143万元。西山焦枣、秋浦花鳜等特色农产品被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试点范畴;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有序推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173个村(农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完成,整顿了10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在31个农村社区试点标准化建设。出台加强农村党小组长、村民组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两小组长生活补贴制度。全面建立区、镇、村三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体系,设立三级河长425名、湖长30人、林长325人。组织建设社会化服务组织28家,成立农机服务队42个,每年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耕种管收”服务28万亩以上。加强“三农”人才培养,实施乡土人才“10111”工程,去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余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