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合肥召开的第二届安徽省心理学大会上,池州市第三中学以扎实的实践成果与鲜明的区域特色脱颖而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案例《着力完善校家社协同育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成功入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据了解,此次入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案例,是该校2024-2025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围绕“校家社协同育人”核心导向,构建了“三维九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搭建起“全员育心”的教育新生态格局。
“在校内,我们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心理需求差异,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并综合孩子们的学业和时间调整上课频次。”该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任苏学英告诉记者,学校不仅构建了校本特色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还通过各类心理社团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学业压力,学习心理知识,传递身心健康正能量。
“老师是孩子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苏学英介绍,该校特别重视教师在“育心”中的关键作用,定期邀请高校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内容涵盖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识别、积极心理学干预策略等。“现在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成为孩子们最安静、最暖心的倾听者,容纳学生的各种情绪。”苏学英自豪地说。
“家庭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苏学英告诉记者,该校还注重家庭支持课程的分层设计,通过“线下+线上”双渠道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鼓励家长从“成绩关注者”转向“心理支持者”,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截至目前,该校累计开展家长课堂42场,覆盖82%的家庭,不少家长向学校反馈“从单纯盯分数到学会温暖陪伴”,真正懂得了与孩子共同成长。
不仅如此,该校还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活动阵地,与池州学院联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依托高校资源设置“宣泄区”“正念体验角”“户外拓展”“园艺疗愈”等项目,常态化开展教师专业培训与学生社团实践。
该校党总支书记孔德义表示,案例的入选是对学校探索的肯定,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校家社协同,持续优化“三维九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个体干预向系统预防转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积极心理的支持下向阳而生、逐梦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