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令人掩鼻的异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洁净的空气与满目的苍翠。在池州市天酬勤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猪场内,一场将“生态包袱”蝶变为“绿色财富”的实践正生动上演。这不仅是企业的成功探索,更是我区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生态农业模式,促进畜牧业绿色转型、赋能产业振兴的缩影。
“是不是跟印象中的养猪场大不相同?这还要归功于封闭式养殖、闭环式管理、无菌化饲喂和智能化环控。”见记者面露讶异,该公司负责人袁子龙主动介绍道,猪场占地约115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现存栏种母猪500余头,年出栏肥猪1.3万头。通过先进的空气过滤与废污处理系统,实现了“废气零外排、废水零外流”。
袁子龙进一步解释道,为了从源头上减少废气和污水排放量,猪舍采用了先进的空气过滤系统,养猪产生的废气经过层层过滤达标后才会被排放到空气中。同时,针对传统养猪水嘴直饮浪费较大的问题,改用水碗供水的方式,节约水量一半以上。经测算,该猪场每千头生猪平均每天仅产生4.5吨粪污,比行业平均6至10吨的水平降低至少30%以上,一年下来全场能减少污水排放5000余吨。
而作为废水处理的核心系统,该猪场的粪污处理装置如同一个“超级马桶”,通过强力真空泵将各猪圈产生的粪污抽送至两个足球场大小(总容量19000立方米)的巨型密封罐内,经过厌氧发酵后,分离成为沼气和沼渣。沼气作为清洁能源供场区自用,沼渣则转化为优质液态有机肥,用于还田、还林,形成资源闭环。
“粪污实现‘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是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刘建兵表示。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也带动了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然而,以散养或粗放式规模养殖为主的传统模式,在长期发展中普遍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他进一步举例道:据统计,2024年全区生猪年出栏量达29.9万头,肉羊8700余只,肉牛2000余头,家禽907.5万羽。如此庞大的养殖规模,若不实现畜禽粪污的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必将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不仅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还阻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为此,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畜禽养殖—粪肥还田—农业种植”的生态循环链条,坚定走“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发展之路。
事实上,粪肥还田的效益早已得到市场验证。“别看这些有机肥黑乎乎不起眼,可是农田的上等‘营养餐’,种植户都抢着要呢!”刘建兵笑着说,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保水、保肥及通透性,更能提升农产品品质与附加值。农业部门试验表明:施用有机肥后,冬枣产量提升约22%,糖度提高3.2%,维生素C含量增加18%;番茄产量提升约15%,亚硝酸盐含量降低31%,果径均匀度提升25%,收购价也随之上涨。棠溪的焦枣农,殷汇、牛头山等地的蔬菜种植大户,一直都是有机肥的忠实拥趸,这也是我区近年来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的秘诀之一。
“让每头牲畜、每只家禽的排泄物都找到归宿,让每片农田都吃上‘营养餐’,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刘建兵说道,得益于多部门的协同推进与种养户的积极响应,“种养循环”模式在我区推广迅速。截至2024年底,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1.16%,较全国标准高出7.16%,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已达100%。
从臭味扰民到山清水秀,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从污染负担到循环生金,“循环种养”正重塑贵池现代农业的生态底色。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与模式的广泛复制,贵池正以生态为笔、科技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毫泼墨,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深度融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