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注册
  •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年中观察丨聚焦“三条主线”,绘就贵池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13 09:00 来源:宝地贵池微信公众号 浏览:
字号:

盛夏时节,贵池广袤的农村大地恰似一幅浓墨重彩的田园画卷:高标准农田里稻浪翻滚,荡漾起一道道涟漪,阵阵稻香扑面而来;沃野田畴间,串珠成链的和美乡村,正蹚出一条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的强村富民路;灰瓦白墙的古朴民宿掩映在翠绿中,逃离城市喧嚣的游客在此邂逅着诗和远方的惬意……

今年上半年,我区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把“一核三化五增强”工作指引的战术与农业农村工作结合好,按照《联农带农工作机制指引》《乡村建设群众工作指引》和“盘点销号、调研督导”推进举措的创新打法把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好,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成效,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正不断加快。

看产业,阔步农业现代化

一片茶叶,“泡”出了11.97亿元的品牌“身价”;

一根毛竹,“长”出了走向世界市场的好“竹”意;

一条鳜鱼,“游”出了“接二连三”的亿元产业链……

乡村振兴的大棋盘里,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贵池,自古便是江南鱼米之乡,近年来,立足本土地域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了茶叶、毛竹、鳜鱼、黄精、土鸡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但农业产业要想“出圈”,必得先“出名”。当下,农业品牌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选项”,霄坑绿茶的品牌塑造正为贵池农产品打响品牌“打了个样”。

早前,霄坑茶叶由于品牌杂乱导致市场良莠不齐、产业发展缓慢。自申请“霄坑绿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后,该村成立茶叶协会,改良茶叶生产制作、统一产品品牌包装,“霄坑绿茶”的品牌愈叫愈响,蹚出了一条“绿叶生金”路。

如果说彰显农业产业特色靠的是品牌,决定产业实力靠的则是规模。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正是贵池持续做大现代农业规模的一把“关键钥匙”。

今年以来,贵池以“1+2+7+N”提升行动为抓手,在持续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按照“建链、延链、补链”的要求,在精深加工上大做“文章”,实现链前种植和链后加工无缝对接、深度融合。与此同时,贵池还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用工业思维狠抓农业招商,大力招引农业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

“现代化农业必须得是规模化的农业,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黄精种植面积1200亩,靠的就是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基地建设,同步引导农户参与种植。”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查正亮介绍,目前,我区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探索出一套舞好“龙头”、摆好“工尾”的新“打法”,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实力。

“接二”后如何“连三”?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随着“反向旅游”悄然兴起,得益于精品示范村建设初见成效,好山好水的贵池也正迎来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的新机遇。

近年来,贵池主打“因地制宜牌”,“一村一韵”发展起创意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民宿、烧烤村咖等多元产业,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有力拓展农业增值增效新空间。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综合营业收入7.28亿元。

由此可见,在贵池这片“丰”景里,人们已改变过去依循四季更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开启了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业态的转变。今天的贵池,正以奔跑者的姿态,努力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从追赶到赶超的跨越。

兴建设,提速农村现代化

在墩上街道罗城村打卡四季花海,在马衙街道金山村感受风吹稻浪,在里山街道元四村流连青砖黛瓦,在梅村镇霄坑村捕捉云山雾绕……在贵池,每个村都有属于自己的美。

近年来,我区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手,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大批村庄实现美丽蝶变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让山美水美的村庄成为旅游目的地、乡村资源成为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将和美乡村的建设成果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益?当下的贵池给出了答案——从“建设”向“运营”转变。

近年来,贵池以运营前置思维推动精品示范村建设,以“统”的理念开展整村谋划、整村推进,以“分”的思维明确运营分工和利益分配,引导各村组建平台公司,加快培育“和美乡村+新业态”,以点带面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样价值,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目前,我区首批精品示范村都已初步开启“运营模式”。在马衙街道金山村,崭新的农事服务中心在不久前正式交付社会化服务企业使用,这里阡陌纵横、风吹稻浪的田园风光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此寻觅“归园田”的闲适。“村里环境好了,住得舒心不说,还有不少城里人来玩,以前只能在家里种种地,现在把家里土地流转出去,还能再到企业打份工。”村民方振喜向记者分享着农民不务农也能有“收成”的欢喜。

和美乡村“活”了起来,不仅让不少村民拥有了既是农民又是股东还是员工的三重身份,也带动了越来越多“能人”成为发展乡村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的生力军。“村里有了流量,小院也迎来了新机遇。”墩上街道许桥村“格格小院”民宿主理人吴丹敏锐捕捉到乡村旅游的潜力,由旧民房打造的新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引得不少网友慕名而来。而在涓桥镇紫岩村,随着新农人西西团队正式驻村运营,村里的农特产品乘着网络直播等新兴销售“快车”走出贵池。

从“摸清农民想什么、厘清农村缺什么”着手,让群众在乡村建设中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成果共享,不仅造就了宜居宜游的乡村,更造福了农民群众,唤醒了万千村民对家乡的自豪感、归属感。在今年32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中,各村坚持“村里的规划大家商量着定”,始终让村民始终站C位、当主角,并优先雇佣本村村民参与务工,真正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最终成为“受益者”。“一天能赚170元,一起干活的都是熟悉的‘嘎边人’。”乌沙镇晏塘社区五房孙中心村村民孙焕章告诉记者,村里建设都是为了老百姓,他们干着也格外起劲。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其核心要义就在于探寻一条根植贵池特色、契合发展规律的振兴之路,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如今的贵池,正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让每个村庄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兴密码,承载着农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景的建设成果,已在前方不远处清晰可见。

抓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资产、资源、资金(以下简称“三资”)是村集体最重要的“家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规范“三资”管理既是加强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更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关键路径。

作为传统农业区,贵池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区将农村集体“三资”作为关键环节高位推进,全面摸清“家底账”,让分散的农村集体资产走向“整装”。“现在土地连片种植,谁家的地在哪都看不出来了,但村集体有清晰的‘账’,年底依据账单分红就行。”里山街道象山村村民韩双旺满是感慨。近年来,该村先后托管土地2000余亩,占全村耕地的90%以上,通过市场主体承包租赁的方式经营,为村民带来了稳定的租金收益。

可见,壮大村集体经济归根究底是为了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近年来,在产业兴旺跑出“加速度”的同时,我区还通过联农带农走实“共富路”,让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简单来说,联农带农就是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增值收益和就业机会。”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怀昌告诉记者,今年初,我区发布《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工作指引》,聚力实施发展一个为重点企业配套的种养基地、引进一个链接零散劳动力和农产品的市场主体、壮大一个村民广泛参与的集体经济项目的“三个一”举措,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把更多就业岗位留给村民,带着村民干、帮着村民赚,实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有机统一。

“现在在村里毛竹厂里打工,一个月能拿将近5000元,可比干农活赚得多!”如今,贵池越来越多农民和梅街镇姚街村村民陈玉兰一样,跳出传统耕作模式,在产业发展的链条上找到“新坐标”。目前,我区毛竹、黄精、土鸡等产业都已形成联农带农模式,14个农村镇街发展配套种养基地19个;已引进8个链接零散劳动力和农产品的市场主体,带动零散劳动力就业1100余人次;乌沙葛根、梅龙油菜、梅村艾草等15个村集体经济项目都拥有了一定发展规模。

潜移默化之中,村集体与村民之间搭建起利益纽带、情感纽带、互助纽带,村级组织联农带农和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不断增强,村民深度参与乡村建设和产业运营并从中受益,为老百姓自觉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提供了情感激励,“联农带农”机制正推动着乡村产业和乡村治理协同并进。

“村里的298亩水面都统一发包给大户,在家就能稳稳拿租金,村里干部带头清理垃圾,我们也跟着出力,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牛头山镇长丰社区居民柯启银一有时间就会参加村里组织的人居环境整治服务,时常为村里发展献策出力。谈及村里的变化,该社区党总支书记江真良很是感动,“以前,村里人大多不愿意参加公共活动,但现在村民是‘一呼即应’,村里环境实实在在变好了,村民管事的意愿也变强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贵池各地都在创新探索机制方法,广泛收集群众呼声,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参与到和美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的背后,既蕴含了一脉相承,也凸显了更高期待——“和”是内在价值,“美”是外在表现,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贵池的探索之路仍在继续……

曾几何时,乡村还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再看今朝,乡村已成诗和远方的栖居处。贵池以紧扣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条主线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发展乡村产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实施乡村建设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抓实乡村治理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实现这三个“现代化”,才能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期待共同见证贵池农民迈向现代化文明生活的崭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