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常说:收谷容易晒谷难。近年来,贵池大力破解这一粮食产后处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成效显著。7月的贵池稻田葱郁,丰收在望,记者从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服务站了解到,今年我区已完成多家烘干厂新建和改扩建工作,为秋粮颗粒归仓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机械化支撑。
近日,记者走进梅龙街道惠中家庭农场的烘干厂,崭新的30吨级烘干机整齐排列,农场负责人方文忠正在农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忙着调试设备。
“再生稻就要收割了,这次升级后,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方文忠给记者算起了新设备的“经济账”:“我们淘汰掉两台旧的15吨级烘干机,换上效率更高的30吨级新设备;更关键的是这台新安装的节能环保生物质颗粒热风炉,不仅温度可调控,还大大节省了成本:以前烘100斤稻谷,光烧燃料就得7元,现在降到4元!”
方文忠依次介绍,厂里的传送带也一并进行了升级,过去一组设备要三人盯着,如今新的智能化设备仅需一人管理,人工费一年能省下3万元至5万元……更让他高兴的是,这次设备大升级总投入不菲,但政府“先建后补”政策补贴了10万元,加上以旧换新又补了2万多元,大大减轻了负担。如今,该烘干厂烘干设备总量级达到了90万吨,年处理能力可达3000吨至4000吨。
惠中家庭农场的蜕变,是我区近年来大力发展粮食机械化烘干的一个缩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服务站站长方江海介绍,自2022年起,区里紧紧抓住“两强一增”行动契机,大力扶持粮食烘干企业的新建与改扩建,尤其注重推广环保、智能的新型粮食烘干设备。“我们采取‘先建后补’方式,对十余家达标企业给予项目支持、资金补助,同时辅以农机‘以旧换新’补贴,鼓励淘汰老旧高耗能设备。”他指着厂房里的生物质热风炉说,这种利用生物质颗粒的环保设备,配合智能温控系统,不仅节能降耗,更能从源头上保障烘干粮食的品质稳定。
在农机部门的有力推动下,贵池粮食烘干能力显著跃升。截至目前,我区烘干厂数量已达48家,日处理能力突破4800吨,不仅完全覆盖全区日常烘干需求,更预留了充足的余量。“这就等于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粮安防线’,”方江海表示:“即便遭遇连续的阴雨等极端天气,我们也有能力确保粮食应收尽收、及时干燥入库、颗粒归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