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岗后的工作内容,和学校老师教我们的几乎一样,都是来自企业的真实场景,毫无陌生感。”日前,在池州巨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几天实训下来,池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巨成班”学生何谐已经能够单独熟练操作集成电路封装焊线机,而眼前这台设备也让他倍感亲切——学校实训中心里也有2台企业捐赠的同款机器。
不出意外的话,将来何谐会正式进入巨成电子成为一名焊线技术员。在他看来,自身的快速成长正得益于学校推行的“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让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既把产线‘搬’进学校,也让学生有机会走进车间,提前熟悉企业文化、掌握企业所需技能,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该校党总支副书记倪佩文告诉记者,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当其时,又逢其势。
近年来,池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着力培养“入学即入企、毕业即就业”的实用型技能人才。走进该校的实训中心,记者注意到,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VR模拟器、3D打印设备等新科技都是该校老师习以为常的演示教具,在这些高精尖装备旁,还镶嵌着几排桌椅,组成了一个小型的“理论+实操”课堂。
“我第一次来这里上课的时候被震撼到了,跟刻板印象里的教室完全不一样。”学生江子龙坦言,自从进入“明坤班”学习以来,他的每一天都过得忙碌而充实,但并不是埋头书山题海学习理论知识,而是投身实训车间里练就真功夫。“老师对我们要求都很严格,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实用技能。”
“企业需要什么技能,我们就教什么技能。”2023级数控加工专业老师张梦如告诉记者,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大部分教学场景从理论、实训分开进行变为“工学一体化”,教学内容也融入了“下单”企业的实操案例、前沿技术,按真实操作流程模拟上课,还会经常性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
记者了解到,为了避免“校企合而不作、产教融而不深”,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真握手”“握紧手”,从学生入校开始,“下单”企业就紧密参与到学生培养环节中,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制定校本课程,进而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确保学校订单式培养的人才标准与企业需求相对应。
“我们特意为订单班的学生定制了企业工服,将企业文化前置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让学生能够提前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池州巨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万书梅说,“这群孩子上手快、能力强,是我们非常需要的‘新鲜血液’,只要考核合格,我们很期待他们毕业后就进入公司上班。”
如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从简单相加到深度相融,不断碰撞出“化学反应”,从“顺利完成学业”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无缝衔接,对于不少学生及家长而言很有吸引力。“学校环境优美,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孩子能学到真技术、真本领,将来就业不用愁,我们家长也安心。”日前,家长王德才参观校园后又详细了解了该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情况,对“订单式”培养模式很是认可。
“今年我们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招收1200名学生,招生工作仍在稳步推进中,当前报名人数已达1100余人,预计实际招生人数将超过原定计划数。”倪佩文表示,招生工作的火热折射出当下选择职业教育的孩子越来越多,“职业教育也能成就出彩人生”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目前,该校深度嵌入贵池产业发展脉络,将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共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加工、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船舶建造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等28个专业,并与贵池船舶工业基地、巨成电子、九华明坤、广远电器、安徽米西亚、启誉康养等企业共同打造“订单班”“冠名班”24个。
“我们最为期待的场景就是一届届学生毕业后,都能奔向全区各大企业的一线岗位,成为贵池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型人才。”采访中,倪佩文道出了该校办学育人最真挚的期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