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需要根据业务的不同找多个人来办,现在有了‘全科社工’,随便找谁都能办,就这么一会儿工夫,小杨就给我办好了两件事。”日前,池阳街道清风社区居民徐叶和提起“全科社工”颇为满意,连连点赞。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作为直接服务老百姓的基层组织,上级的各项政策、群众的大事小情,都沉积在这里办理。面对人少、事多、区域广的实际,如何进一步提升办事效能、优化服务举措,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以来,贵池区通过区委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破题”,以高位推动“全科社工”治理模式给出了“贵池答案”。
何为“全科社工”?“以往,社区工作者按照条线分工,虽然在各自领域具备一定专业性,但居民办事难免会面临‘跑空趟’‘多头问’的困境。”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许飞飞介绍,“全科社工”培育模式推动社区工作者向“全科、全能”转型,打破了过去“一人一岗、专人专职”的限制,群众只要找一个人,就能办成所有事。
“全科社工”是如何运行的?又给群众带来哪些可感可及的变化?6月30日,记者在秋浦街道翠微社区看到,综合服务窗口前,2名“全科社工”在大厅轮班,接待、办理日常居民公共服务事项。“还有12名社工都去入户了。”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纪池鑫告诉记者,推行“全科社工”后,腾出来的人手充实到了网格中,不但工作效率提高了,和群众之间的距离也更近了。
如今,社区工作者既是“全科社工”又是“网格员”,一人身兼两职归结于在推行“全科社工”培育模式过程中,我区还创新网格化精准管理模式,按照300-500户为基础标准重新划分网格,推动社区工作者全面下沉网格担任网格长、网格员,实现社区服务的高效整合与居民需求的精准对接。“像社保缴费、养老认证这些业务,以前都是我们打电话通知居民到社区办理,现在趁着下去走访,顺道就能办了。”杏花村街道杏花村社区“全科社工”刘玲介绍。
日复一日与居民打交道、“混脸熟”,摸清“家底”将网格基本情况烂熟于心,发现居民诉求记下来、解决好……从“坐等上门”到“主动敲门”,居民遇到“急难愁盼”有了掏心窝的倾诉对象,社工也能从办好“关键小事”中找到实现社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的切入点。前不久,清风街道沿江社区惠源阳光小区1号楼西处新增设了一处非机动车充电桩,正得益于社工在日常走访中将居民的“吐槽点”变成了工作的“切入点”。“一天几趟地跑,彼此间熟络了,大家遇到什么问题都会直接电话或者微信联系我。”该社区工作人员胡侨俐翻开《为民办实事记录本》,纸页上密密麻麻的记录里藏着网格内居民的“冷暖诉求”。
随着全科社工培育与网格化管理的深度融合,社区的服务“半径”延伸到了居民家门口,推动着基层治理持续提质升温。但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社区“单打独斗”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全民踊跃参与、齐心协力的“大合唱”。对此,我区还创新推动楼栋长制度改革,运用项目化方式动员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居民群众等多方力量参与到网格管理和基层治理中,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全科社工培育、网格化管理创新、楼栋长制度改革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共同织密了基层治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管理的网格。”许飞飞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动基层服务下沉到“最后一米”,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力争实现“琐事不出格,小事不出居,居民少跑腿办好事”,让基层治理更精准、更高效、更暖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