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群体”,残疾人事业被喻为“春天的事业”。
在贵池,这项“春天的事业”正焕发蓬勃发展的活力——随着一项项惠残政策陆续出台、一桩桩民生实事开花结果、一笔笔救助资金相继兑现、一项项改革举措乘风而至,我区始终以实际行动把残疾人这一群体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为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让他们能够追上“阳光”、拂去“阴影”,与健全人一道沐浴暖阳、迎光绽放。
惠残政策 为残疾人擦亮幸福底色
在残疾人的世界里,有着普通人难以体会的艰难,各类政策保障便如同洒向坎坷人生的一缕阳光,让他们拥有敢于向命运发起挑战的希望与力量。
“日子越来越好,一家人感到很知足了。”5月14日,包西武看着儿子认真工作的背影,不由自主地向记者露出了满足的笑意。笑容的背后隐藏着命运坎坷的“多残”家庭倔强的希望。包西武患有肢体残疾,爱人胡立娟精神残疾二级,儿子包凡也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属于一户三残。
一直以来,包西武一家都是区残联密切关注、重点扶持的对象,不仅为一家人申请了每人每年720元的“一户多残”补贴,为胡立娟及包凡申办了残疾人“两补”,还鼓励包西武夫妇在“家门口”当起了养殖户,并给予了他们一定的创业补贴。同时,在区残联的牵线搭桥下,包凡也在残疾人就业基地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每月收入也有1000元。“在区残联和村里的帮扶下,再加上每个月还有低保收入,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不成问题。”包西武满意地说。
近年来,我区坚持“普惠”与“特惠”政策扶持相结合,加大兜底保障和帮扶力度,并建立完善信息比对长效机制,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让残疾人更幸福。截至目前,全区共有8718人享受生活补贴、11358人享受护理补贴;认定“一户多残”家庭1002户、惠及2101人,2024年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51.27万元,实现了应享尽享。
政策“沉”下去、残疾人幸福感“提”上来还体现在城市建设的细节处——畅通的盲道、平缓的坡度、牢固的扶手……近年来,我区着眼于细微处,不仅让无障碍设施成为城市空间的基础配置,还将这份“便利”向残疾人家中延伸,让无障碍环境贯穿于残疾人的生活日常。家住涓桥镇七一村的桂奶奶几年前因为摔伤导致行走困难,去年,区残联根据她的实际需求,为她增设了台阶、扶手、低位灶台、马桶、浴凳和紧急呼救按钮等设施。“现在生活方便了许多,自己能照顾自己,家里人负担也轻了不少。”桂奶奶很是感激。据了解,今年我区计划完成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112户,占全市计划数将近一半,切实让残疾人感受到生活无“碍”、幸福有感。
就业创业 为残疾人插上逐梦翅膀
就业创业是立身之本,对于残疾人而言,也期望能和健全人一样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实现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残疾人不是不能,只是不便”。
“咯咯……”在棠溪镇东山村,记者见到孙党胜的时候,只见他拄着拐杖、提着一桶玉米稻谷走进了养鸡场,百余只土鸡迅速围拢过来。2023年,想要回乡创业的孙党胜在区残联的推荐下,参加了家禽养殖培训课程,不仅掌握了专业养鸡技术,也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新规划有了清晰想法——创办一家生态养鸡场。“家里山清水秀环境好,生态土鸡一定受欢迎。”孙党胜告诉记者,现在厂子发展前景不错,将来也希望能帮助更多残疾人朋友就业。
与此同时,里山街道元四村村民马会芳刚刚结束了“采茶工”的工作,正准备上岗“除草工”,由于身患多重残疾,想要在外打工十分困难。在区残联的帮助下,马会芳在“家门口”便打上了零工,一年能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对她来说,虽然钱不多,但毕竟是一份稳定的收入,也能帮助家庭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
贵池大地上,残疾人用双手创造未来、用劳动点亮人生的故事正不断上演:陆氏手工旗袍非遗传承人陆晓娟在针线穿梭间找到了与世界的对话方式,将百年旗袍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不屈服于命运的曹海旺在残疾人职业教育领域持续深耕,为更多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服务;饿了么骑手童利锋靠着一单一单送外卖,用奋斗、拼搏融入社会大家庭……
奋楫击水,方可力争上游。近年来,我区加大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力度,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政策扶持等一系列举措,为残疾人就业创业“铺路搭桥”,帮助他们重拾信心、点亮梦想。“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还因为就业是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区残联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我区已开展残疾人专场招聘会2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20余名;帮扶16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开展残疾人技能实用培训班3期140余人。同时,秉持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我区还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积极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确保符合资助条件的应助尽助。
精准康复 为残疾人幸福“加码”
反复练习字节发音,希望能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在颤抖中尝试站立,期盼能够离开轮椅迈开双腿……在贵池,有不少残疾人虽然不幸于身体的缺陷,但他们却始终奋力向前,盼望通过日积月累的康复训练重新绽放生命的色彩,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今年11岁的小阳(化名)由于小时候说话相比同龄的孩子落后很多,经医院诊断后被确诊为发育迟缓,这对于他的家人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当时我真的焦虑了很久,很担心孩子能不能上学。”小阳的母亲陈女士在无奈接受这一事实后,带着孩子走上了康复训练之路,这一走就是整整7年。
得益于区残联的帮助,自2018年起,每周一到周五,小阳都会到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在日复一日地坚持中,小阳的语言表达、手眼协调、认知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已经和健全孩子一样进入普通校园学习。“不仅康复项目费用全免,每年还有2000元的生活补贴。”陈女士告诉记者,有了这两项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不仅极大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更给予了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让孩子拥有了一条更加平坦的康复之路。
康复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区逐步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体系,聚焦残疾群众所需所盼所求,精准实施困难残疾人康复民生工程,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与此同时,区残联也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发放轮椅、助听器等辅具,以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肢体残疾的陈仙义便是受益者之一,前不久,区残联工作人员为她送去了崭新的轮椅。“现在想出门晒晒太阳、散散步可就方便多了。”陈仙义满是感谢。
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在被看见,近些年,我区依托“残疾人文化周”“残疾人读书达人演讲比赛”、残疾人文化社区项目等,持续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为残疾人搭建展示才华、融入社会的平台,让他们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以顽强意志增强生活信心,积极融入社会,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
在保障残疾人权益,增进残疾人福祉,推进残疾人事业现代化进程中,贵池正在书写一份暖心的民生“答卷”——在全省率先试点“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实现12项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面启动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干预服务试点项目,并为确诊儿童给予康复救助;为7所学校2389名学生开展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筛查防治项目……
凭借在助残事业上的深耕不辍,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京召开,贵池区残联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这份荣誉沉甸甸的,既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贵池广大残疾人都能眼中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桂进兵表示,下一步,区残联将持续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用心用情解决残疾群体急难愁盼,助力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