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三尺讲台上孜孜不倦的引路人,或是守护一方平安的藏蓝卫士,又或是雷厉风行的商场女强人……她们来自不同行业,拥有不同身份,但因为与一群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原本素不相识的孩子紧密相连,从此拥有了同一个温暖的称呼——爱心妈妈。
2024年4月,一则由贵池区妇联发布的“贵在有妳·池久关爱”爱心妈妈招募令在朋友圈里传播开来。这则看似简单的公告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触动了不少爱心人士,她们与一群孩子的“牵挂”也从这里开始。日前,记者采访了两位爱心妈妈,听她们讲述与“孩子”之间的故事。
“孩子可能不知道你的名字,但他知道你是‘妈妈’,而‘妈妈’的责任就是竭尽所能。”刚见到“爱心妈妈”陈健,没有多寒暄,她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自己对“爱心妈妈”这一身份的认识,雷厉风行中不乏温情细腻。
作为一名检察工作者,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权威是陈健的日常,为妇女儿童撑起法律“保护伞”是她的职责所在,她总是倾注自己的全部心力,为妇女儿童群体争取最大权益,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传递司法温度。工作之余,她更是在关爱困境儿童的道路上,踏出了一串温暖而坚定的脚印,与多位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去年在区妇联的“牵线”下,她作为“爱心妈妈”与年仅6岁的小溪(化名)结对。
谈起小溪这个“女儿”,陈健语气中带着些心疼:“她和我小女儿年龄差不多大,但父母常年都不在身边。”原来,小溪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孩子几乎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由于一生下来便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小溪需要佩戴助听器才能听到声音,说起话来也比同龄的孩子要稍慢一些。“但孩子特别可爱,见到我总是甜甜地叫‘妈妈’,叫得我心里暖暖的。”陈健坦言,孩子的懂事更让她希望能竭尽全力地帮助这个艰难的家庭。
每到节假日、换季,只要陈健有时间便会给小溪送去零食和换季衣物,紧紧地把小溪搂在怀里和她聊天,话题总是围绕着小溪喜欢的内容。“小溪虽然患有听力障碍,但聊天沟通和普通孩子没有什么区别,性格也比较开朗。”陈健说,现在她考虑更多的是今年小溪上小学后,怎样帮助她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一步一步当好她的引路人,确保小溪能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绝不让她掉队这是我作为‘爱心妈妈’应尽的一份责任。”
采访中,陈健有意无意间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责任”。而恰巧,另一位“爱心妈妈”盛夏与记者交流的第一句话便是:“‘爱心妈妈’这四个字不仅是一个温暖的称谓,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如何拉近和孩子之前的关系则是盛夏作为“爱心妈妈”研究的第一道课题。回忆第一次见到结对孩子小冉(化名)时,孩子显得很是拘谨,话语不多。在结对前,盛夏已了解到小冉的家庭情况,父母早早离异,她跟随父亲生活,尽管家庭条件并不拮据,但父亲忙于生计,无法给予她足够的陪伴和关爱,青春期的女孩也总有一些不方便与父亲沟通的“小秘密”。为了尽快和小冉熟悉起来,盛夏不只局限于区妇联组织活动时与孩子见面,虽然小冉家远在贵池南部山区,但她隔三岔五就会到小冉家里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
作为一名15岁女孩的母亲,盛夏自有一套当女孩子妈妈的“秘诀”,在她看来,对于像小冉这样的孩子,比起物质,更稀缺的是母亲的陪伴和交流。就这样,几番交心的沟通之后,“母女”间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盛夏明显感受到了小冉身上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沉默寡言,到主动分享自己的烦心事,笑容越来越常出现在这个13岁女孩的脸上,她就像浸入温润土壤里的种子,自然舒展开枝叶,表达能力更是有了质的飞跃,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起来。“现在每次见面,她总有很多心里话要跟我说。”盛夏眼底泛起笑意,颇为感慨地告诉记者。
发生在陈健和小溪、盛夏和小冉之间的暖心故事只是我区“爱心妈妈”团队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持续擦亮“贵在有妳·池久关爱”品牌,不断壮大“爱心妈妈”队伍力量,截至目前,已累计招募“爱心妈妈”71人,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方式认领结对关爱儿童57人,先后开展暑期关爱、“情暖驿站 新年新愿”等活动共计5场次,组织“爱心妈妈”参加赋能提质公益培训,让这份关爱更具温度与力量。2024年11月,“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项目喜获贵池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项目评选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6月,我区还创新设立了“益心向阳”爱心妈妈驿站,积极开展专业培训、科普益智、亲子阅读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为“爱心妈妈”与结对儿童开展各类集体陪伴活动搭建起阵地平台。“可以说,爱心妈妈驿站是爱心妈妈和结对儿童共同的‘家’。”区妇联主要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依托爱心妈妈驿站阵地建设,摸清困境、留守儿童实际需求,根据“爱心妈妈”专长优势,进一步提升结对关爱服务精准化、规范化、长效化,最大限度发挥“爱心妈妈”团队力量,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晴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