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游客接待量达12900人次,单日最高游客接待量突破6000人次……刚刚结束的清明小长假里,我区傩仙镇景区简直就是“神仙夜游地”,在这里游客可以直接原地穿越成仙侠剧主角!有古风NPC在线飙戏、傩戏打铁花炸裂全场、灯光秀美到让人窒息……关键是还能边逛边吃。
既有颜值,又有文化;既有潮流,又有历史……这座以山水美景为基底、傩文化为核心的景区不仅让千年非遗“活”起来,更以沉浸式体验和创意业态吸引了八方游客,走出了一条贵池文旅融合破圈之道。
沉浸互动:打破文化与游客的“第四堵墙”
漫步青石路,徽派建筑在橙黄灯光中散发古韵;角落里、石墙上是颜色丰富、表情各异的傩面具;街道里身着古朴身穿傩戏服饰的NPC三五成群,或表演经典剧目片段,或展现傩面具背后的神话故事,独属傩文化的古韵在小镇中流淌。
夜幕落,华灯上,当钟声响起,一出出震撼人心的剧目表演接连上演,声、光、水、火、电等高科技轮番上阵,以舞台技术应用的创新营造出沉浸式的傩文化氛围。震撼的视觉效果“先声夺人”,丰满的剧目内容同样令游客沉浸其中。从情景演出到行进式实景演出,傩仙镇以舞台时空的升级迭代带给游客更加直接的旅游获得感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满足感。
然而,“中式奇幻夜”的魅力,远远不止特色表演剧目带来的吸引力。“跟着游街的队伍一路走过来,看了皮影戏,也画了傩面具,体验感太好了!”陕西游客江凤香一边展示手里的傩面具,一边高兴地说着。全场景NPC化让大批游客“不知不觉欣赏表演、不紧不慢完成消费”,日均停留时长达到5小时。
“打破观众与舞台之间的‘第四堵墙’,关键在于傩文化与游客的有效链接。”九华天池景区、傩仙镇景区总经理程积明说道。为突破物理意义上的戏剧空间,傩仙镇夜游项目一步一表演逐级深入,让徽派建筑、真实的剧目表演与场景切换的时空错位感相互交融,带领游客“向前”探索感受,实现了从看景到入景的身份转变。
非遗活化:从“戏曲活化石”到“文旅新地标”
近年来,我区旅游市场逐渐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游客越发注重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傩仙镇景区便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素有“无傩不成村”之称的贵池以“非遗+旅游”的创新模式,将神秘、古朴的傩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资源。
起源于原始信仰、源远流长的傩文化如何在表演中保留其独特的原汁原味?傩仙镇通过与各乡镇非遗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开展专业性演员培训、邀请非遗传承人展演,让傩文化在持续出圈的同时保留鲜明本色,实现非遗文化与山水景区的“双向奔赴”。
“通过傩仙镇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贵池傩感兴趣了,看着高跷马的表演队伍里不断出现年轻身影,我很开心。”墩上街道山湖村傩戏会领队王国胜说道。今年年初,他带领团队参加了傩仙镇首届傩王争霸赛,在山水舞台上与贵州遵义、江西抚州等地的6支队伍竞技展演,荣获了首届“傩王”称号。传统的表演与年轻的身影交织融合,在展现高跷马的戏剧张力的同时,更焕发出贵池傩生生不息的蓬勃生命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傩仙镇的出现不仅填补了我区的夜游空白,也正为“中国傩乡”的打造提供源动力。观光游玩队伍里,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越来越多;傩戏舞台上,贵池傩、湘西傩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剧目表演一齐亮相、交流切磋。傩文化这颗“活化石”正在逐渐蜕变成“新潮流”,文旅融合发展的“金名片”也正缓缓点亮。
产业链延伸:从单一演艺到多元业态融合
傩仙镇“火爆出圈”,不仅在于好山好水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神秘的文化底色,更在于产业链的延伸与跨界融合,以系列丰富、完备的设施举措由点扩面,完成傩文化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新型旅游业态下,以傩文化为主题的茶具、面具书签、仙侠服饰等周边产品正在逐渐占领游客消费圈;与池州学院联合设计的“傩神盲盒”成为了年轻人的收藏热门。在“情绪价值”拉满的同时,我区将傩仙镇与梅街镇、墩上街道等傩文化发源地串联成线,推出“非遗旅游线路”,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增收,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旅游业态。
此外,为了给傩文化注入新动能,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各级傩戏表演传承人申报工作,组织师徒结对、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不断扩大传承群体;同时进一步开发傩文化研学课程,吸引更多学生团队实践体验,实现了文化振兴与经济活力的同频共振,也催生了传统文化创新的沃土。
从山水古镇走向旅游热榜,傩仙镇的火爆出圈,印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未来,我区将进一步拓展“傩文化+”模式,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份可复制的“贵池答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