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郎遂与杏花村》主创人员座谈会在贵池区文化馆召开。贵池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领导,区文联专家、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以及微短剧创作参与人员参加,座谈会从不同的角度对该剧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交流,并围绕艺术表达和制作品质等方向进行了研讨。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千多年前,时任池州刺史杜牧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让贵池杏花村名扬天下。自杜牧后至清初,三百多位文人墨客,如杜荀鹤、罗隐、沈辽、梅尧臣、黄庭坚、李廌、朱熹、陆游、周必大、沈昌、顾元镜、吴应箕、吴非等,慕名前来。他们或凭吊,或问酒,或官宦,或揽胜,或游学,或寓居,竖碑立坊,修亭建宇,置业筑舍,并大量题诗作赋,留下诗赋一千多首,使得杏花村享有“千载诗人地”和“天下第一诗村”的美誉。
郎遂,安徽贵池人,对杏花村有着深厚而特殊的情感,他为杏花村“山水之秀、花卉之盛、村落之古、人文之萃”而沉醉。清康熙间,郎遂携儿辈读书杏花村,他开始了编纂《杏花村志》的庞大文化工程。他自康熙十三年(1674)春月起稿,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夏授梓成书,先后历经11年。《杏花村志》全书十二万字,客观细致地展示了杏花村的山川形胜,详细记录了其历史人文古迹、诗文题咏杂记和土地户籍人口,内容跨度近千年。乾隆年间,经浙江巡抚三保采集,并经总纂官纪昀审核,《杏花村志》成为唯一入选大型丛书《钦定四库全书》的村志。因为《杏花村志》,杏花村文化得以在全国范围内传播。
近年来,微短剧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成为移动互联网内容消费新蓝海。而“微短剧+文旅”的模式不仅为微短剧创作拓展了思路,还可以通过这一载体,吸引更多观众前往实地探访,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相较于传统的旅游宣传片,微短剧更具故事性、趣味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引发情感共鸣。”贵池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兆庆说,“微短剧通过紧凑精彩的剧情,将文旅目的地的特色景观、民俗文化、美食风情等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当地的魅力。在此次微短剧创作拍摄过程中,贵池文旅将给予大力支持,如提供拍摄场地、资金补贴,并积极挖掘本地特色,为创作者提供灵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