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近年来,贵池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扣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条主线”,通过系统规划、精准施策、多元投入,紧锣密鼓地打造产业蓬勃、生态宜居、乡风淳厚、治理有效的贵池特色乡村。请看——
贵池乡村“变形记”
看产业——重塑乡村经济DNA
土地是农民最根本的生产要素,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农村社会中最核心的关系。如今,这一对核心关系正在贵池悄然升级。
近年,马衙街道金山村村民方国英将家中5亩地流转到村企金山畅通智慧农业公司,由专业团队实施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种植,而自己则转身成为农业公司的“双薪族”——既收地租又领工资。“全程托管一站式”的现代化耕作管理方式使土地成为了可以产生持续收益的资本。以建设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为契机,今年,金山村还将继续拓展农事服务范围,集农副产品展示展销、农资农机推广使用、新型农民技术培训、乡村人才交流对接、乡村振兴项目孵化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事服务中心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像金山村这样的“升级”,在贵池还有许多。涓桥镇的池州市绿久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探索出大田托管“合伙人”模式,已托管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面积1.95万亩次,服务农户2000余户;秋江街道彩霞家庭农场通过灵活社会化服务模式,为服务的3000余亩农田每亩节本增效200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已流转土地面积403987.02亩,流转率67%;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25万亩,直接带动农作物亩均增产50斤、亩均节本80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约245元。
随着生产关系的升级,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得到更大巩固。2024年,贵池区粮食总产25.95万吨、较上年增加0.78%;亩产383.8公斤,高于全市平均单产11.6公斤,位居全市第一,实现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
随着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升级,农民与集体的关系也在迭代。
涓桥镇联合村水域宽广,渔业资源丰富,拥有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鳜鱼种苗繁育和供应基地——池州市秋浦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利用此优势,该村在2023年底与企业携手,将村中闲置厂房改建为鳜鱼深加工基地,延长产业链。2024年,该村鳜鱼加工产值超600万元,不仅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还解决了村里100多户养殖户的销售难题,实现三方共赢。
“三变”改革的推进,使得耕地、鱼塘、山林、宅基地通过整合配置重获新生,实现了农民投入“股权化”、收入“股份化”,过去的生产要素成为了“共富”密钥。
在墩上街道罗城村,百余名村民将土地、山场、房屋折价入股村中的文旅公司,变身“乡村股东”,青砖黛瓦成为村集体的文旅资产。村民姜绍林既经营民宿当老板,又凭股权年享3400元分红。
随着乡村产业的蓬勃兴起,全区各村集体经济越做越大,村民腰包也越来越鼓。截至2024年底,全区14个涉农镇街172个村集体收入总额25648.95万元,实现分红9439.75万元,其中现金占比96.75%,受益农民达169444人。农民与村集体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值得关注的是,在乡村产业发展进程中,农民与农民的关系也被赋予了新涵义。
胡志是土生土长的梅街镇源溪村人,曾和大多数伙伴一样离开家乡在外寻找机会。前些年,他重回故里,成了源溪村喵吉客音乐露营营地的民宿管家。他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愈发浓烈,恰逢村中源溪漫乡文旅项目需要帮手,他便毅然辞掉了浙江的稳定工作,和许多儿时的邻居成了如今的同事。
如今,像胡志这样回归乡村的返乡青年越来越多,大家团结一心,并肩为家乡发展出汗出力。曾在海外留学、工作多年的90后青年张旭和退伍军人华俊一同在贵池开创安徽省耕一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3年时间将梅村镇珍溪村的50亩艾草小基地做大做强,如今成了种植基地覆盖全区、销量常年位居全网前三的艾草全品类、全链条企业。在外打拼了20多年的章必胜则带着积累的人脉资源和创业资金重回家乡里山街道元四村,亲自修缮、设计村中十余间老百姓的闲置空房,打造出了一个吃、住、游、购一条龙的山居度假区——九华云溪,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体验慢节奏乡村生活,更带动了一批高学历“新农人”来此创业就业。
“邻居”成为“同事”,“邻家小子”变身“乡村主理人”,村集体从对村民的“管理”蝶变为对共同富裕的“引领”。
采访手记:
乡村产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实现乡村产业迭代升级,重点是不断巩固、调整、优化乡村生产关系。贵池区逐步探索重塑“三组关系”,即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与集体的关系、农民与农民的关系,其本质就是赋予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现代化属性,从而推动农村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向现代化升级。实践证明,推动重塑“三组关系”符合上级精神、契合农村实际、贴合农民需求,行得通、走得远、有成效。
思路一变天地宽。期待随着生产关系的持续优化,贵池乡村产业也会实现更大的发展。
看建设——宜居宜业又宜游
假期清晨,李女士的乡村游从马衙街道集镇上一碗热腾腾的农家面开始。黑化改造后的马衙河东路串联起九华天池景区与新晋网红傩仙镇,南向延伸和天池大道形成景区环线交通网。受益于集镇面貌的焕新和交通改善,九华天池景区和傩仙镇景区持续“走红”,越来越多村民将自家改建为民宿、农家乐,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与马衙相邻的墩上街道集镇上新建成的750平方米农贸集市,标准化摊位整洁明亮,各类农产品琳琅满目,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里满是人间烟火气。同样,焕然一新的涓桥镇集镇给了春节回乡拜年的陈先生一个惊喜,过去的老旧门面被拆除修建为快速通道,道路旁的商户纷纷“穿上”统一的靓丽“新衣”,面向大众开放的社会化足球场更让他能随时和家人来上一场欢乐友谊赛。牛头山镇集镇的各项设施也日益完善,特别是去年新建成的牛头山镇中心卫生院各类临床科室一应俱全,能够独立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让当地群众“近”享优质医疗服务。
这些集镇的全新亮相均得益于贵池区创新实施的“美丽镇街”三年行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集镇功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区住建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不论是从城市去往乡村,还是从乡村走向城市,集镇都是绕不开的重要节点。如果没有完善的集镇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农村的各项建设事业、产业发展与城市之间缺乏衔接点,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缺乏中转站,农文旅融合发展缺乏承载平台。
为此,贵池统筹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建设,按照每个美丽镇街区级投入不少于1500万元的标准,全力提升集镇服务功能,将14个涉农镇街的集镇打造成服务“三农”的“桥头堡”。
目前,“美丽镇街”三年行动已完成投资6500万元,首批试点的墩上、马衙、涓桥集镇建设已于去年8月完工。第二批的乌沙镇、里山街道、梅村镇、梅街镇、秋江街道集镇建设已完成招标,正在开展设计工作,计划总投资1亿元,将于今年4月份陆续开工建设。
逐步完善的集镇功能,在促进镇街集镇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还有效提升了乡镇居民、周边村民的生活质量,更辐射带动了农产品交易和农产品生产。
集镇“上新”的同时,贵池农村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贵池乡村生活绘就幸福底色。
在梅龙街道园林社区,原本被垃圾占据的角落成了居民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该社区以网格形式深入到户,已清理垃圾70余吨,常态化开展的清洁活动让清新、整洁成为了村庄常态。
在乌沙镇灯塔村,79岁的陈大爷每天都要来到家门口的健身小广场晨练,这个曾令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村庄,现已建成9.6公里水泥公路,打造健身小广场8个。相隔不远的联庄村中,返乡游子小吴也没了停车困扰。近年村庄新修建的2100平方米停车场,安装的80余盏路灯,为村民们照亮了归家路。
而殷汇镇的各个村庄则用“五小园”保留乡土的“诗与远方”。长庄村巧妙盘活房前屋后、村头巷尾的闲置边角地,变“杂乱荒”为“绿净美”。石城村的村民亲自动手,在石径凉亭点缀的新型小菜园打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趣味田园风光;龙庄村则在“五小园”中融入农耕雕塑、文化墙绘,让“推窗见绿、移步换景”的美丽画卷在方寸之地徐徐展开。
唐田镇八一村的蜕变更具文化韵味。明朝御史张廷瑞墓园不远处,廉政文化广场的石墙镌刻着“红色血脉,清廉一里”,翻新的“骢马第”“致远桥”“清心桥”等历史古迹中蕴藏典故。村党委书记汪锋指着重现生机的“御史井”说:“环境整治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历史活在当下。”
如今的贵池,越来越多乡村展露新颜。截至2024年,贵池已投入超7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目前已建成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194个,在建省级中心村32个,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提升等多个领域。农村,正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老家”。
采访手记:
“乡”和“村”都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乡村建设,说到底是持续提升集镇和农村“双基”的建、管、用功能。
贵池区坚持把集镇和农村建设既一体考虑又各有侧重。在集镇建设方面,考虑其承载力和总体规模,不断提升其服务功能,重点投资“补短板”“优环境”,力求打造一批乡村振兴“桥头堡”;在农村建设方面,充分考虑村民实际需求,重点投资“宜居”“舒适”与“文化熏陶”,让农村兼具生活功能和经营价值。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看治理——绘就乡村幸福底色
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贵池区强化党建引领,通过教育监督、日常管理、激励保障等,持续提升农村干部政治素质、纪律作风、履职能力、服务意识和干事热情。
近年来,梅街镇刘街社区因地制宜扩大优质食用菌、白茶等产业,集体经济逐步突破百万元,傩文化不断走出大山“出圈破圈”,参观旅游人数年年攀升。
“没想到这个小山村不仅有精彩的傩戏,还有如此美丽的风景、淳朴的乡风!”今年正月十五特地从江苏赶来的游客唐艳对当天的文化之旅赞不绝口。而这一切成绩的背后,是刘街社区以党建引领激活的“红色引擎”。“2021年以前,我们这确实是个集体经济薄弱、名不经传的‘小山村’。”刘街社区党委副书记、梅街镇文化站副站长许鑫磊感慨。这位90后副书记正是贵池“头雁工程”选拔培养的高素质村干部之一,更是该社区傩文化传承的青年带头人之一。他介绍,近年来,刘街社区以“白洋先锋,三好刘街”党建品牌为引领,不断发挥基层党组织集聚效应,探索的“11245”工作法更是全市唯一入选的全省优秀社区工作法。
如今的刘街社区,越来越多村民参与乡村治理,青年加入非遗传承,傩戏文化长廊、河边休闲文化广场、古树、宗祠、老街……傩戏之乡的韵味渐趋呈现。
和美乡村,因“和”而美。
通过发挥党组织“火车头”作用,一个个“党组织—村民议事会—农户”三级治理平台在贵池应运而生。在里山街道元四村,有事逢“四”说,逢“四”能办事已成了全体村民的共识。每月4日、14日、24日,或在田间地头,或在村民家中,村“两委”成员、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都会齐聚一堂,召开“逢四说事”议事会,共同商议村里的大小事务。以协商议事“小场景”撬动民生“大幸福”,梅街刘街“11245”工作法、涓桥联合“嵓施”工作法、唐田镇“退一米”工作法……各个以村民为主体的协商议事品牌正在让“和美”文化深入农民心中。
近年来,还有一股文明“新婚尚”在贵池各地悄然兴起。不久前,一场名为“为爱减负·为幸福加分”的集体婚礼在涓桥镇紫岩村举行,4对新人身着精美的中式礼服,在亲友和现场嘉宾的见证下喜结连理。在秋江街道莲台村,一个“拉黑约定”在村民间自发形成,对于大办的红白喜事,大家“用脚投票”。由此,拉家常、尽孝道、谋幸福的家庭团聚更温馨了。
为涵养文明乡风,贵池各村广泛开展“双学双比”“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宣传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村民幸福指数也随之节节攀升。
在梅街镇桃坡村的诚信之家——和美积分超市里,村民可凭借上述各类荣誉称号的量化积分兑换40多种日常生活用品。而牛头山镇观山村则制定了别具观山特色的积分制管理模式。“关心和尊敬老人、承担赡养老人义务可得到5分,把自家的院子打扫干净、种些花花草草也能加分!”村民俞友林介绍。
各类社会组织则填补起了乡村治理的缝隙。在殷汇镇河东村,有一群特殊的“外卖骑手”,他们身着红色志愿马甲,每天中午骑着电瓶车将当地老年食堂热腾腾的饭菜送给周边20多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有效缓解了当地老年的吃饭难题。而在“中国首批传统村落”棠溪镇石门村,一支由125名当地村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正共同守护村中180余栋古民居,目前已协助修缮古村落面积达7000平方米。
当前,贵池区正在系统集成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以“全方位统筹、全领域服务、全过程处置、全系统集成”工作法为主抓手,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采访手记:
乡村治理现代化,看似难以捉摸,实则“有迹可循”。
贵池区在实践中探索出“党建引领”加“协商议事”“积分治理”“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的五位一体模式,正在各村展现出不同风景。
治理包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个方面。“五位一体”更侧重于治理体系。下一步,贵池区“全方位统筹、全领域服务、全过程处置、全系统集成”工作法将更加侧重于治理能力,从源头上持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善治因子将会在贵池乡村涌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