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一番心意,请收下……”春节前,里山街道白洋村工作人员张倩突然收到了一笔200元的微信转账,原来是村民张勋来委托她给村里捐款。这笔爱心款的背后,有着这样一场孝亲敬老的“双向奔赴”……
和大多数村庄一样,白洋村多数青壮年外出打拼后,也想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但不少老人故土难离。担心老人吃不好、没营养,一顿热乎饭竟成了在外子女最牵挂的事。而该村两委干部在日常走访中也注意到,一些留守老人出于节省或是怕麻烦的考虑,常常是做饭糊弄、吃饭应付,吃得非常简单也缺乏营养。“谁家都有老人,我们也都为人子女,看到老人吃得‘凑合’,心里很不是滋味。”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永胜坦言了创办老年食堂的初衷。
2023年4月,白洋村老年食堂的灶“支”了起来。近两年的时间里,每天午饭时,该村20多名留守老人就互相招呼着到“食堂”吃饭,唠唠家常、聊聊过往,分享生活中的琐碎事。饭菜也充分考虑到了老年人的饮食口味和营养需求,80周岁及以上老人和部分重残重病特殊群体每人每餐只象征性收取一元钱,“聊得乐呵、吃得舒心”,成了村里老人对老年食堂的“热门点评”。而村里志愿者也会借着每天给部分老人送“外卖”的机会,陪老人聊聊天,问问老人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村里此番用心,不少老人及其子女都颇为感动。
然而,老年食堂运营起来颇为不易,由于每天用餐老人达三四十人,大部分老人还只收一元钱,虽然有村集体所建的蔬菜大棚提供新鲜蔬菜,但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此,白洋村主动筹集资金,采取“政府补一点、村里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模式,想方设法让老年食堂长久“飘香”。
让村两委干部们感动的是,老年食堂运营后,村里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爱心捐赠的热潮,爱心企业以及在外的乡贤、青年等都踊跃为老年食堂捐款赠物。截至目前,已累计收到现金及物资捐赠11余万元,张勋来便是其中之一。
“村里的用心没话说,让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子女很感动也很感激。”张勋来坦诚道,自己也存了份“私心”,过去父母的吃饭问题一直让自己放心不下,但村里有了“食堂”后,父母每天都能吃上热乎的饭菜,在外的他心里也踏实了。
与张倩聊天时,记者意外得知,张勋来自身条件并不好,200元对他来说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且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捐款,2023年底他也曾为老年食堂捐过一笔善款。而父母在老年食堂就餐,子女主动捐款的现象不在少数,食堂之所以这么“红火”,也是因为这些子女都支持老人来“下馆子”。“几乎所有老人的‘饭卡’都是由老人子女联系村里提前充值的。”张倩说。
如今,白洋村老年食堂浓浓的饭香里飘出了幸福味儿,孝亲敬老从“舌尖”直抵心间,“一碗饭”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他们主动捐款的孝亲之举,也感染了村两委干部。“每天看到老人高兴地来、高兴地走,不把老年食堂好好办下去,我心里都过不去。”谢永胜告诉记者,接下来,该村还将从老年食堂这一最小处、最实处再着手,不断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为村里“夕阳红”再添亮色。
短评:小食堂折射大治理
白洋村老年食堂的兴办不仅是“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也让老年群体最直接地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是解决社会养老难题的生动实践。然而,在这一方小天地里,也折射出一种乡村治理的大逻辑。
该村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创办老年食堂,是基层微治理的有效探索。然而正是老年食堂的这“一餐热饭”,不仅解决了当地老年人就餐难问题,还得到了村民的感激与认可,大家自动捐赠,并参与养老服务,让老年食堂传递出浓浓孝老敬老情,让这小小食堂成了关爱老年人和邻里融合、守望相助的幸福家园,更成为传播乡村文明正能量的“新天地”。更值得一提的是,搭建起党群良好互动的桥梁,拉近了干群关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