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之西,白洋河北岸,位于梅街镇刘街社区的青山上早早便人头攒动,十里八乡的村民们赶来观看,并祈愿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2月12日上午,一年一度的非遗民俗盛典——青山庙会在此上演。
“南边旗、荡里伞、刘锣戴铳、汪扎板、山里山外齐呐喊……”这是一首在当地流传几百年的顺口溜。当天上午,一列列身着彩衣,举着旗伞,抬着龙亭的傩戏队伍,从各自祠堂陆续来到青山庙,集中“朝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时,唱响声、鞭炮声、锣鼓声由远及近,六支傩戏会队伍依次鱼贯而入。“肃静”“回避”虎头牌高高举起“打头阵”;其后数十面彩色大开旗迎风招展;鸾驾队伍摆放着十八般武器;仿佛从画中走出的“年画娃娃”们手提龙头木柄吊挂香炉,为“龙亭”开道导引;龙亭上金铃叮当、彩带飘摇,其内供奉着傩神面具,庄重俨然。入庙,顿时鼓乐喧天、人声鼎沸,龙灯、狮舞、高跷、竹马齐齐上阵。“伞孩儿”领头,年首高呼“青山庙段”,抬龙亭队伍循着鼓点上下抖动,揖拜祈福,气氛隆重庄严。
仪式结束,各傩戏社“大显神通”:唱傩戏、跳傩舞,带来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俗节目。村民们纷纷拍手叫好,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和文艺爱好者争相观摩,众多游客也深深沉浸在“非遗文化”的浓厚年味儿中。
“我昨天就从江苏特地赶来,一早就迫不及待地来这里参观拍摄。”摄影爱好者唐艳一边说着,一边举起摄像机连连拍照。环顾人群,像她一样脸上写满了新奇与兴奋的游客不在少数。一年一度闹元宵,古朴神秘的傩戏开演,不仅实现了傩戏爱好者和青山庙会的“双向奔赴”,更带动了梅街镇文旅经济的“飞跃”。青山庙会的举行,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观礼,以点带面培育壮大周边民宿、特色小吃等新型旅游消费业态,彻底点亮了“傩乡”的文旅名片。
梅街镇“非遗傩戏”历久弥新,它的传承之路,既是守正,也兼具了创新。“梅街镇是我们整个池州傩戏的发祥地,今天的‘青山庙会’也是最具傩戏代表性的民俗活动。”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当明自豪道。2019年,他与市级非遗传承人刘国平在江西参加展演,见别家参演队伍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不禁思考起梅街傩戏的传承之路来。如何才能把“刘街傩戏”发扬光大?答案,就在于创新。
“傩戏剧目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创新一定要抓住傩戏的精髓,不能失了本味。”刘国平说道。各个傩戏社“不约而同”选拔出优秀的传承人,共同组建成农民傩艺团,集众家所长开辟出新的剧目。融合了三家傩戏社精髓的《五星观伞》便应运而生,丰富的傩戏文化内涵与新颖亮眼的舞台效果相结合,一经推出便广受观众喜爱。除了剧目上的融合创造,刘国平还对本家傩戏剧目进行“升级改版”,沿袭傩戏独有的神秘古朴的同时,融入更多元素,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看到傩戏这么受年轻人所喜爱,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以后也会一直保持傩戏的‘焕新’。”刘国平说。
“守圈”是非遗文化的一脉相承,“破圈”是梅街傩戏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秘钥。未来,梅街镇将继续传承好傩戏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圈”与“破圈”中勾画乡村文化振兴的崭新篇章,凝心聚力向着“生态美、经济强、文化兴、乡风淳”的锦绣梅街美好愿景迈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