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注册
  •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10后”接力,贵池非遗傩传承有活力

发布时间:2025-02-11 08:32 来源:宝地贵池微信公众号 浏览:
字号:

2月10日,又是一年正月十三,贵池大地春意初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的主要流传地——梅街镇源溪村与墩上街道茅坦村,两场一年一度的盛大傩事同日上演,两地村民不约而同踏着春寒料峭,以最炽烈的民俗仪式叩响新春的祈福之门。

对源溪人而言,每年的正月十三是比大年三十更重要的存在。每年这天,该村都会按照多年传统,由徐村柯、缟溪金、缟溪曹三大家族依次举办傩事活动,源于明清,延续近千年。

源溪傩事以抢灯伞、朝社树最为独一无二。

     

当天清晨,三家祠堂便已香烟缭绕,热闹非凡。上一年抢得伞灯并生儿育女的人家开始陆续向傩神献灯伞,众人纷纷进入祠堂烧香叩谢,“今年我家孩子考上大学咯!特地来讨个好彩头!”村民柯芳凤在徐村柯氏祠堂的灯伞上“抢”下了一盏寓意着“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灯笼,开心地告诉记者。

抢完灯笼,三大家族的村民们便纷纷戴起面具、举起旗伞,按照世代相传的路线依次向村内的百年老树——社树出发,开启“朝社树”的庄严仪式。百年社树下,带着面具的“傩神”在锣鼓、鞭炮、铳声齐鸣中跳起古老的傩舞舞伞钱,“伞儿团圆,人喜神欢,家门吉庆,人口平安……”围观的村民与表演者悠扬的傩腔附和呼应,向“神树”表达对土地赐予的回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亲邻和睦……

记者了解到,晚饭后源溪村的各村组村民还会唱傩戏,大家戴着脸谱坐在室内,随着鼓点,开口清唱,听众一片肃穆,唱的大多是祈祷风调雨顺的事情,同时还伴有舞蹈动作,直到夜深,村民才会渐渐散去。

与此同时,墩上街道茅坦村同样热闹非凡。正月十三是茅坦村举行傩神巡游仪式“迎圣”的日子——“婆家”茅坦杜从"娘家"柏冶胡迎回傩神。

上午九时,茅坦杜氏族人便整装待发,簇拥着傩神前行,迎圣回神庙。巡游路线上,彩旗飘扬,队伍中的敲锣打鼓者个个精神抖擞,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飞,节奏明快有力;唢呐手们鼓起腮帮子,吹奏出高亢激昂的曲调,让人心潮澎湃;地铳和马蹄炮的轰鸣声,更是增添了威武的气势。巡游队伍浩浩荡荡,每到一处,村民们纷纷鸣炮迎接,虔诚地拱手作揖,祈愿新的一年全家平安,万事如意。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年轻一代的身影尤为引人注目。

源溪村“95后”青年曹必冉第九次参与源溪傩事的统筹工作,热爱传统文化的他如今长期扎根家乡,深度挖掘本地傩文化。他见证了年轻一代在傩事活动参与度中的显著提升。据他统计,今年正月十三,共有近三十名像他这样的90后、00后青年深度参与源溪傩事。

“00后”男孩曹必涵便是其中之一。前不久,他刚刚代表源溪村参加第二届傩文化展暨池州傩仙镇首届傩王争霸赛,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傩舞表演团队同台竞技。当天,他首次成为朝社树环节中钱伞舞的表演者,精湛的技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而在茅坦村,有一群“10后”正逐渐成为非遗传承主力军。

“小马们都站好!”杜氏宗祠前,领头的“老马”对着一群身骑色彩斑斓的道具马匹、头戴红巾的年轻孩子们喊道。在当天的巡游中,这一幕场景令来访游客印象深刻:“老马”将背后的一幅幅彩旗插至“小马”们的背后,仿佛象征着茅坦村的年轻一辈正从老一辈人手中接过了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在随后的高跷马表演中,孩子们脚踩约两米高的杉木跷,身姿矫健,动作威武,伴随着锣鼓声在祠堂前奔腾跳跃,时而列队行进,时而对阵交锋,精彩的表演赢得阵阵喝彩。

14岁的杜陈瑞正是其中的一员,小小年纪的他已有了5年的傩戏、高跷马学习时长。“今年是我第三次参加迎傩神表演活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古老的傩戏不断焕发时代光彩,让更多人了解傩戏、爱上傩戏、参与傩事。”他坚定地表示。

非遗文化的代际传播也为村庄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当天,无论是源溪村还是茅坦村,都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媒体及摄影爱好者。“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傩戏的现场表演,非常震撼,内心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芜湖游客赵跃丽感慨,当天,她和17名当地摄影爱好者一同来到源溪村,他们被这里的传统文化和淳朴民风深深吸引。

记者从两村村干部处了解到,这种傩戏的传统代代相传至今,就算年轻人要外出务工,一般也是把傩戏表演完才走,大家带着傩戏的吉利和美好愿望出发。此外,这几天,两地民宿、农家乐皆被预订一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于池州傩文化和全域旅游新格局,贵池的文旅融合之路正越走越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