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注册
  •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多管齐下 对症下药
我区精准扶贫合力攻坚拔穷根

发布时间:2016-06-23 09:04 来源:区政务公开办 作者:区政务公开办 浏览:
字号:

近年来,我区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拔穷根”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精准扶贫,主要解决扶持谁、怎么扶、扶什么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此,我区首先摸清扶贫对象,找准“靶子”。省、市下达脱贫任务后,按照国家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和程序,我区于2014年11月完成了17个涉农镇街道的3.84万人、1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去年又扎实开展了 “回头看”工作,共清理不符合识别标准的贫困人口数3932人,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32人,全区贫困人口总量保持不变。

在此基础上,我区画好全区贫困村、贫困人口2018年底前全面脱贫的路线图、时间表,编制扶贫对象的需求、措施、责任及目标时限等清单,明确在已经减贫5238户、11792人基础上,2016年减贫2717户、5988人;2017年减贫2851户、6205人,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018年减贫7313户、14415人,1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按照脱贫途径划分,全区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减贫11742户、26584人;政策兜底减贫6144户、11211人;教育扶贫脱贫减贫161户、405人;易地搬迁安置减贫72户、200人。

精准识别后,就要精准落实帮扶责任。我区安排第六批选派干部的市、区直单位作为贫困村驻村帮扶单位,确定选派干部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并落实24个市、区直单位联系14个贫困村,成立了14个驻村工作队,安排驻村工作人员51人。到目前,全区14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落实了帮扶责任人。各驻村单位和结对帮扶单位已向14个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340万元,修建水泥路32.7公里、排灌站2座,硬化沟渠9.5公里,整治山塘15口,改造危房32户,铺设饮用水管道2000米,修建森林防火隔离带45处,慰问贫困户300余户,极大促进了贫困村经济发展。

“精准帮扶就是对症下药,找准病根才能药到病除。”梅街镇长村垅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徐毅颇有感触地说,该村共有2000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种植水稻、棉花等传统作物只能管个温饱。近年来,村里围绕怎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动了不少脑筋,但一直没有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今年初村两委一班人带领村民靠山吃山,邀请农技专家对村里土质、环境进行勘察,通过反复比较并征求村民意见后,最终在茶叶上做起了文章。目前,扶持全村50多户贫困户发展了60亩新茶园。据估算,三年后这些茶园就能产生效益,届时每亩茶园收入可达三到五千元,五年后能达八千元。

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分类施策。扶贫中,我区从实际出发,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尊重群众意愿,避免“花架子”,逐村逐户逐人把脉问诊,找准“贫根”,弄清短板,分别制定针对性帮扶方案,落实帮扶举措,架设起精准扶贫的“管道”。通过编制印发《贵池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2016-2020年)》,明确各行业、各部门工作职责,编制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智力脱贫等十大脱贫攻坚工程方案,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大扶贫格局。目前,全区14个贫困村共编制三年整村推进项目83个,其中2015年编制申报的33个专项扶贫项目,总投资615.94万元,已修建水泥路6.5公里,硬化沟渠1400米,发展黑木耳20万棒,种植茶叶、水稻、经果、蔬菜等950亩,改扩建鱼塘100余亩,养殖生猪220头、鸡2万余只。此外,我区还在殷汇镇实施易地扶贫项目,总搬迁人口200人。设立区级风险准备金账户,安排风险金100万元,启动了扶贫小额贷款。通过与九华农商行对接,共摸底评级12740户,授信贫困户1000户,授信金额1900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