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食三枣,终生不见老。栽种历史距今千年的西山焦枣又迎来了丰收时节。9月15日,“名棠”文化节暨第七届西山焦枣采摘节在棠溪镇西山村成功举办。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王阳明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开幕。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尤兵,区政府副区长桂涛,区政协副主席桂卫兵出席当天开幕式。
水袖飞舞,柔中带刚,鼓点浑厚,气质磅礴,活动由一场精彩的鼓上舞拉开帷幕,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受中国地质学会委托,安徽省地质学会负责人为贵池区人民政府和棠溪镇西山村分别颁发了由中国地质学会认定的“天然富硒土地认定证书”与“中国天然富硒土地标牌”,这一国家级的认证将与“普哥”“名棠”商标一起助力西山焦枣产业蓬勃发展。
西山焦枣是贵池人耳熟能详的“特产”,也是安徽省传统名特产,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距今1000多年,自宋仁宗天圣年起,西山焦枣就是贡品,素有“西山焦枣,贵池之宝;色如紫晶,形似玛瑙”的称誉。而造就这一优良品质的原因之一便是土地中的硒元素。经中国地质学会认定,西山拥有天然富硒地块2900亩。
除了主舞台,一旁的展区同样热闹非凡。在美食展示区,能看到各种由西山焦枣制作的美味佳肴,如鲜枣罐头、鲜枣汁、黑米焦枣糕……在文创展示区,手艺人们正现场制作精致有趣的水彩扇子、趣味贴纸、香包、挂饰等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拍照打卡、购买玩耍……
“这次我们推出了枣饮料、枣罐头、枣糕点等产品,让消费者能有更多选择。”贵池区棠溪枣业协会会长汪振兴介绍,今年协会加大了西山焦枣的精深加工研发力度,不断创新探索西山焦枣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新产品不仅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解决西山焦枣产品单一的问题,更进一步提升了西山焦枣的附加值,提高品牌效益。
与此同时,一旁的采摘园也吸引了许多游客。一串串一团团饱满的枣子互相拥抱挤挨在枝叶间,翠红相间,十分惹眼。提着篮子的游客一边四处游览一边伸手采摘,不一会儿便收获满满一篮。
“我们是从江西省吉安市开车过来的,之前吃过市面上卖的西山焦枣,很喜欢。这次听说正在举办采摘节,就特地来原产地看一看,准备摘几篮子带回去,打算给其他亲戚朋友尝尝。”游客姜秋华提着一篮刚采摘下来的枣子,十分心满意足。目前,棠溪镇西山村共有5000亩枣树,预计今年西山焦枣产量较去年有所上升。棠溪镇主要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优势,提高“名棠”品牌美誉度和公信力,不断提升西山焦枣品质,大力开发同类衍生产品,助推西山焦枣产业更快更好发展。同时,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完整、统一、高效的农特产品供销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