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何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贵池有自己的答案。
近些年来,我区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补充、引培、流动三大机制,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改革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着力保障教师待遇,切实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培养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图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了全社会尊师重教、广大教师奉献进取、优秀典型不断涌现、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良好局面,让贵池大地源源不断涌现好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
筑基础 强梯队
精准发力让教师队伍“优起来”
“同学们好!”9月2日,在驻驾中心学校一年级教室里,初为人师的郭乐乐第一次走上讲台,望着台下几十双清澈如水的眼睛,最初的紧张无措已荡然无存。
郭乐乐是我区今年新招考的36名中小学教师之一,加上之前11名教育高层次人才的加盟,我区教师队伍又注入了“新鲜血液”。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广纳贤才是“首答题”。近些年,我区优先保障教育编制使用,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筑牢教育发展之基。三年来,全区累计补充教师276名,引进紧缺型高层次教育人才21人,轮岗交流校长43人、教师754名。截至目前,全区各级各类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共有教师4403名,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0.1%,教师学科和年龄结构分布更趋均衡,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转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我区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建“优”教师队伍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创新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生态,树立出以刘静松、王春生等为代表的一批师德高尚的典范,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扎根讲台、潜心育人、敬业奉献。
建机制 重改革
量质齐升让教师队伍“强起来”
从“有”到“优”、由“优”向“强”,我区着眼全局、聚焦重点、抓住关键,让建机制、重改革成为教师队伍“强”起来的关键性力量和强劲动力。
不久前,笔者走进月亮湖初级中学,在初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办公室,老师们正讨论《观沧海》。
“这首古诗不知道大家在上课时会怎么讲?”今年新进的初一语文教师丁佳宁抛出问题。
“我会带着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古诗的创作背景,并结合多媒体视频让他们更加直观感受......”组长王林和其他老师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经验以及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提了出来,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启发。
虽是一所新校,但像这样的教学讨论已成为这里的常态和老师们的习惯。校长左治帅告诉笔者,近几年,他们建立了独具一格的同伴互助、新老教师肩并肩的师徒结对帮扶机制和定时定点的集体备课制度,通过师徒结对的传承力和集体备课的智慧凝聚力,融众人之长,铸造出了一支敬业爱生、博学严谨的师资队伍。
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是让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基本保证。近些年来,我区推出一揽子举措,重点在教学创新、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等方面用力,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任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不断优化教师质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人才要靠引进,更要靠培养。除了广开门路引才和严管厚爱,我区舍得花钱,每年投入教师培训经费达85.4万元以上,通过分类培训、专项培养、跟岗研修等渠道,助力教师拓展职业上升空间,培养造就一批批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其中,“三名工程”便是亮点之一。今年7月,我区全面启动“三名”工程培育工作,详细制定“三名”工程培育实施方案,旨在培育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的名校长(书记)、名班主任、名师,为教师搭建起交流研讨、互观互学的平台。
让教师队伍“强起来”,贵池的行动远不止这些。我区还深入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富余学科教师培训转岗、校际联盟发展等,并建立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教师管理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多管齐下,引领教育人才竞相成长。目前,全区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共200余名,基本实现校校都有市级骨干教师的目标,这些骨干教师已经成为推动我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补短板 强弱项
贵师重傅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曾是贵池乡村教师队伍状况的真实写照。如何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稳定性高的乡村教师队伍,赋能乡村振兴?
“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核心表现在师资队伍方面。”区教体局局长许照龙坦言。区委、区政府真金白银投入,使农村的教学环境明显改善,但农村学校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仍然存在。有效补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这块短板,必须围绕“引得来”“留得住”做文章,再从“教得好”等方面破题。
这些年,我区一直坚持把像郭乐乐这样每年新录用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补足了农村教育师资不足的短板。
不仅如此,我区还不断打破“校园围墙”,鼓励城区各校和农村学校结对、交流、轮岗,除了乡村教师到城市学校上挂锻炼,还积极推动城市优质学校教师到乡村支教,实现城市农村的“双向流动”。
日前,笔者在南湖小学一年级语文组的办公室里见到钱娇琴时,她正向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班级管理问题,俨然像一名“新老师”。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原本在墩上中心学校任教的钱娇琴在南湖小学开启了两年的“上挂”锻炼,她迅速进入新状态,常在思考如何把好经验带回乡村,当好孩子们的引路人。
近些年,和钱娇琴有类似“上挂”经历的农村教师不在少数,他们带着致力于乡村教育发展的梦想来到城区学校,又满载而归,因地制宜地把城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种”到乡村沃土上,推动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关心教师、支持教师、确保教师队伍优先发展,一直是区委、区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早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
“教师节一年只有一天,但尊师重教一年365天都不能停。庆祝教师节最好的方式,就是真正为教育办实事、为教师解难事、为学生做好事!”9月8日上午,区委、区政府一如既往地召开了最高规格的表彰大会,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悉数出席,特别是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马胜利掷地有声地讲话,让广大教师倍感温暖和鼓舞。
“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许照龙告诉笔者。在贵池,“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绝不是一句空话。每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会走学校、敬老师、开大会、话教育,已成为我区庆祝教师节的一条“铁律”。
除此以外,这些年,贵池还拿出了不少真招、实招、硬招——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和工资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联动机制,推进积分制管理改革、减轻非教学负担、向农村教师倾斜政策、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这一项项权益和待遇让教师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大大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让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为贵池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师队伍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接下来,我区将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改革,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继续书写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这篇文章,为贵池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