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时节,从主城区出发,沿着省道225线向南而行,一路上满眼皆是绿色,生机盎然,行进一段时间后则豁然开朗,道路两旁的村庄错落有致,田地间不时有农人往来耕作,也就到达了此次采访目的地——棠溪镇曹村村。
提到曹村村,就不得不提及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悉,这里建村已有千年,古称笴村。相传北宋名臣韩国公曹利用为人所陷,自缢屈死,他的长子曹清也由本“出知泉州”而“旋改彭泽令”。看淡了官场的曹清,钦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辞官来到笴村安居,由此,笴村改名为曹村。村内古遗迹众多,据载李白第一次到秋浦,就到了曹村白笴陂并夜宿曹村,如今在村中白笴陂,仍能看到一处巨石凸凹成床形,内侧石壁书有“太白石床”四字,另一边的巨大石峰上写有五个大字——“太白长啸处”。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为曹村村增加了一抹人文之美。
漫步于村中,可见的是满眼的青山绿水,这里四面环山,群峦叠嶂,龙舒河由东而西流经,西去汇入秋浦河,河水清澈见底,不时有白鹭从水面掠过,村道干净整洁,村民安居乐业,汇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图。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在曹村实现交融,为和美乡村建设增添了更多色彩。
和美乡村建设的成果如何,村民们是最直接的见证者。当地人口中的“南山塘”就是一个生动的写照。“这是曾经的南山塘:杂草丛生,垃圾桶旁散落着生活垃圾,水是浑浊不堪的。”曹村村村委会委员张士凤指着一处立牌上的图片向笔者介绍道。那么现在的南山塘又是怎样的?水塘边是一圈简洁大方的木质围栏,周围都是鲜花绿植,水塘像一颗绿宝石一样落在村中,水面映照着蓝天白云,不时还能看到鲤鱼在水中游荡。这样的转变来源于曹村村积极开展的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提升了乡村环境卫生水平,推进了乡村文明创建。“村委会还会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村两委干部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村民们也在我们的号召下主动响应加入,共同守护家园的美好环境。”张士凤说道。
而在“南山塘”旁的一处墙绘上,一串文字格外引人瞩目——“古有白笴陂太白长啸,今有食用菌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这个小山村结合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食用菌产业在这里大放异彩。走进位于村中的棠溪镇乡村振兴创业园,菌棒整齐码放,正值发菌期,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搬运码放着菌棒。曾几何时,因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曹村村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2020年以来,该村党支部利用30万元产业项目资金因地制宜地发展食用菌产业,逐步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紧接着,扩建厂房、兴建大棚、添置流水线生产设备……为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先后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并与其他村集体联合构建产业联盟。截至2023年年底,全村共有46户村民从事食用菌种植,种有食用菌70万棒,年产木耳7万公斤、香菇1万公斤,总产值达450余万元。“小山珍”撬动了山村经济的大发展。
食用菌产业成为了曹村的特色支柱产业,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随处丢弃的废旧菌棒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既要“金色”价值,更要“绿色”颜值。为此,该村党支部集思广益,并争取棠溪镇党委政府支持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在村里设立专门的废弃菌棒堆放处,安排专人进行监督、管护和清理。同时,对自行将废旧木耳棒运送到投放点的种植户给予一定补助;路途较远的种植户可将菌棒整齐的摆放路边,由村里联系人员上门免费回收但不享受补贴,大大提高了种植户回收废旧菌棒的积极性。而回收来的能利用的菌棒就地破碎,作为有机肥使用,不能用的菌棒统一送至指定地点由环卫公司统一清运。在这里,生态与资本融通,实现了生产方式绿色化,助推乡村振兴。
随着秋风的轻拂,曹村的菌香与绿水青山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从古韵悠长的白笴陂到现代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曹村村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村民们用勤劳和智慧,绘就了一幅和谐发展的乡村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