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漫步在梅街镇和平村,一幅生机勃勃的新农村图景跃然眼前:二三层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老山自然保护区的苍翠之间,干净的水泥路通到每一户家门口,产业大棚里村民们来回穿梭,整齐的菌架间时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
曾几何时,这个村庄却是另一番光景:地处山区交通阻塞,地少人多种粮效益不佳,产业基础薄弱增收困难。为了给家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不少村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外出务工之路。
为了破解发展困局,近年来,和平村把“产业兴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头等大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时值盛夏,在和平村木耳种植基地内,菌包里“吐”出一朵朵小耳,一串串、一排排,场面十分壮观。“这几年,全村木耳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今年更是迈上了100万棒的新台阶,产值达到了500多万元,占到了全镇的一半以上。”看着眼前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平村党总支书记孙霖高兴地说,从平整土地、放置菌包到采摘、晾晒,种植基地每天都需要人手,这不仅让种植户们实现了几万元不等的增收,还成功带动了50余位村民就业。
沿着木耳基地旁的小溪溯流而上,层层叠叠的茶树映入眼帘,三三两两的茶农们穿梭在白茶园间翻土锄草,促进茶树通风透光。“白茶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平肝养血等功效,近年来广受市场欢迎。”孙霖介绍道,前些年,该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白茶种植产业,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一千多亩,颇具规模。此外,村两委干部还自掏腰包,流转承包了村里70亩撂荒地用来种植辣椒,并邀请村里的脱贫户共同参与,按天付酬,带动群众增收。由于特色产业的日益兴旺,近两年,和平村甚至出现了罕见的“用工荒”,每到农忙时节不得不从周边镇街聘请更多劳动力前来务工,多的时候,每天忙碌在和平村山间地头的外村人超过上百人。
如果说“产业兴旺”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那么推进人居环境改善,构建和美乡村则是让老百姓的家门口“靓起来”。对于这一点,在村口经营着一家小卖部的费大姐最有感触。
“我家小卖部门口就是村子的交通要道,以前路边三五米远的地方就是坟头和猪栏,既不美观,味道也难闻。”费大姐说,前两年村里专门申请了资金,迁走了坟、拆除了猪栏,将这里改造成了一个健身小广场。如今,每天晚饭过后小广场上热闹非凡,她的小卖部也跟着“沾光”。
“近年来,我们将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创建、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统筹结合,拆除村内废弃房屋,拓宽道路,并建成了两座污水处理终端,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孙霖介绍道,此外,村里还对部分公共设施进行了“适老化”和“适残化”改造,以方便特殊群众生活。在这期间,不少村民也主动让出自家地块,给道路“改直变宽”和修建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留出空间。村两委认真谋划,村民积极配合,和平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推进顺利,截至目前,该村水泥路已基本实现“户户通”,并修建休闲广场、文化长廊、停车场等场所十余处。
不仅要乡村美,还要精神美。作为革命先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和平村在村口建起了红色党建广场,不少村民主动加入其中,成为“红色守护”行动志愿者,为到访参观的党员群众讲解革命烈士的故事。
“我们村章家有4位红军烈士,他们年纪轻轻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现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就要将他们的光荣事迹一代代传播下去。”村里的退休教师章新安说道。
此外,作为梅街傩戏的重要起源地和流布区域之一,近年来,和平村一直致力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相继恢复了《打赤鸟》《魁星点斗》《高跷马》等傩舞傩俗,并积极挖掘整理傩戏传统技艺,推动年轻人参与傩文化传承。如今,和平村的傩文化大舞台已经成为了周边群众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如今的和平村,绿水青山环抱着美丽新村,繁花绿荫衬托着田园村居,阡陌纵横通畅着农家生活,一幅幅和美乡村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