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街道位于主城区东郊,为贵池区委、区政府驻地。近年来,随着池城东扩、产业东移战略的实施,江口街道已成为市、区开发的前沿阵地。2023年,市委、市政府在江口街道辖区划定10平方公里,设立东部产业新城产城融合先行区,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为了牢牢把握住先行区建设发展机遇,江口街道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微”切入点打开工作思路,在推进“皖美红色物业”建设过程中,夯实“微”组织,推行“微”自治,提供“微”服务,着力提升治理效能,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建引领深融合 社区治理提效能
“‘红’茶议事会真是好啊!大家不吵不闹解决了小区东南门开放的问题,现在进出方便,买菜、购物近多了。”提起小区成立的“‘红’茶议事会”机制,该街道天逸华府小区的居民吴成蛟连连称赞。
原来,就是否开放东南门的问题,天逸华府小区的居民讨论已久。一方是以吴成蛟为代表的居住在小区东南角的17户居民,他们认为小区正大门在西边方向,自己进出小区要多走不短的一截路,希望能在小区东南边再开一个小门,方便自己进出。而大多数居民和物业公司则认为,多一个门小区整体的安全性就低一分。同时,增设一道门还得增加门禁和值班岗亭,物业成本也会增加。双方各有道理,一直不能达成共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23年11月,该街道党工委牵头,社区党委、小区党总支、物业党支部、业主委员会、居民代表和消防部门共同参加的天逸华府小区“‘红’茶议事会”正式“开会”。会上,大家各抒己见,表达诉求,经过充分的商讨,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在小区东南门增设一套无人值守、仅供行人出入的智能门禁系统,居民刷卡出入,使这项争议完美解决。
“天逸华府小区的‘红’茶议事会制度,是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与基层治理实现‘微融合’的生动体现。”江口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朱勇介绍说,除了“‘红’茶议事会”,该街道还成功创建了“绿荫树下管家‘红’”“银海管家”等多个小区党建品牌,群众参与率和服务满意率稳步提升。截至目前,该街道17个小区均建立了小区党支部、联合党支部或党小组,并同步成立了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委员会,小区党组织覆盖率和业主自治率达到100%。与之相对应,2023年以来,江口街道实现物业服务领域“零信访”,“12345”便民服务热线等平台投诉量也显著下降。
民呼我为听民意 红色物业筑标杆
有了成熟议事制度和稳定交流平台,社区、物业、居民等各方主体的关系从昔日的“角力”变成了今日的“合力”,基层治理也由过去的社区“单打独斗”向如今的多元主体“整体作战”转变。依托小区党群服务站、居民议事点等阵地,该街道(社区)广泛问需于民,积极设立“微心愿”征集点,并根据群众诉求适时开展“微行动”,帮助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由于距离主城区较远,不少有孩子的居民一直希望社区可以办个周末兴趣班,为孩子们提供学业和兴趣上的辅导。”该街道锦绣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吴小莉说道。为了回应群众诉求,社区主动向池州学院寻求支持,给孩子们找来一群“小老师”。2023年11月,池州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在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每到周末,池州学院的大学生们都会来这里,给孩子们提供科普、动漫、书法、作业等义务辅导,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该街道已动态汇总“微心愿”200余个,并通过多元领办的方式办结了186个。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助推物业服务领域实现提档升级,炼就小区“金牌管家”,2023年以来,该街道多次邀请省内物管领域资深专家开班授课,提升业主委员会成员、物业项目负责人、社区物业管理人员履职能力。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物业服务质量和业委会履职情况开展每年两次的测评,对“不作为”“慢作为”的物业企业进行约谈、清退,杜绝“躺平”现象发生。在各方的努力下,截至目前,江口街道共创建市级“红色物业”示范小区3个,碧湖云溪小区被命名为池州市“美好家园”示范小区。今年6月,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征求意见稿,由江口街道辖区内池州市金房物业有限公司牵头主编的省内首个“红色物业”地方标准《红色物业建设规范》正式面世,“‘红色物业’江口标准”有望成为行业标杆。
心系民生办实事 幸福加码暖人心
傍晚6点,阳光收敛了威力,气温没有午后那般火热,在锦绣苑小区,不少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陆续来到新提升改造的儿童乐园里玩耍。孩子们或蹲在沙池里“挖呀挖”,或在转动隧道里努力攀爬,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跳房子”,玩得不亦乐乎。
“每天晚上吃完饭孩子都要来这里玩,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特别是这里所有设施都经过了‘适儿化’改造,很贴心,我们也很放心。”小区居民吴晓春笑着说道。
一老一小,关乎民生、连接民心。近年来,江口街道不断健“一老一小”全服务保障体系,聚焦切口小、周期短、见效快的“微更新”“微改造”项目,扎实推动“一老一小”事业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该街道已探索实施小区“适儿化”改造36处,改造“口袋公园”6处,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2个、老年助餐点6处,添置文化体育活动配套设施25套,把“朝阳”的玩乐声和“夕阳”的欢笑声留在了“家门口”,切实托起群众“微幸福”。
此外,街道(社区)还聚焦一批居民普遍关注、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定期召开小区“四位一体”议事协商会议,制定小区年度、月度重点工作清单。今年以来,该街道已先后启动实施年度投资项目25个,共激活低效公共空间1400平方米,增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8套、电动自行车充电棚39处,维护公共设施设备159处,解决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服务上的短板和弱项。
“通过以‘微’融治,我们按照‘统一收集、分类办理、限时反馈、闭环管理’的原则,结合‘(街道)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线上线下机制,聚焦‘收集问题’‘解决问题’两个环节,全面形成群众‘有呼必应、有诉必答’良好的局面。”朱勇说道。下一步,江口街道将继续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化服务居民与党建建设融合工作,携手奏响治理“增效”、服务“提质”、物管“提档”、民生“增进”的未来社区治理“和谐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