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舞龙是民间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蕴含着浓郁的民俗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岁末年初舞龙的习俗,“贵池龙灯”便是贵池境内十分风靡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
贵池龙灯主要流布于涓桥、殷汇等地,现全区各地均有开展。舞龙灯已有近百年历史,区境城乡每年春节都盛行舞龙灯。龙灯用竹篾和木板分节制成,多至13节,少则7至8节。用彩绘的布帛蒙裹矩形篾笼,连接起来作龙身,另扎龙头、龙尾。各节龙腹下有一木柄,舞龙人每人持一节。表演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龙头随着舞龙人的起舞,上下翻腾场面热烈壮观。2008年入选贵池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日,在殷汇镇的综合文化站门口,村民正在为春节舞龙灯表演做排练。只见“舞龙人”身穿艳丽龙装,在锣鼓声中,随着“引龙人”手持的龙珠,不断变换招式,逗引“龙灯”摆出腾翻、跳跃、登高、朝拜等姿势,舞出“单龙戏珠”“二龙抢宝”“龙摆尾”等多种表演,让现场观望的群众大饱眼福。
“春节舞龙灯是长辈们留下来的传统,目的是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几个月前我们就开始排练,一方面想将这项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增加年味,留住乡愁;另一方面在排练的同时有助于锻炼身体,发扬体育文化精神。”殷汇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协管员胡孟英笑着介绍说,令她感到开心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对民俗文化感兴趣,今年他们准备走遍殷汇镇的所有村和社区,让乡亲们感受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气氛,也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技艺。
“终于找到了小时候过年的感觉!”土生土长的殷汇村村民徐立旺掩盖不住脸上的兴奋,“我从记事起就开始看龙灯表演,只有过年才能看到,小时候就算再晚也要跟着龙尾巴跑,再带上一根龙须,这些都有很好的寓意,现在终于又回来了!”
殷汇镇针对留守的老年、妇女、儿童多的特点,组织建立起以留守妇女为主的“老大姐”殷汇秋浦龙灯队。该队伍成立于2014年,目前有两支龙灯队,每条龙的队员有十个人,加上花轿、花船、灯箱,举办一次大型活动大概有80个人参加。这支活跃于各大表演舞台的“老大姐”龙灯队,身挂腰鼓,手舞鼓槌,唱着、跳着、扭着,英姿勃勃、精神焕发。由于表演活泼,贴近生活,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市场,同样受到商业演出的青睐。并在2023年中国龙狮公开赛(池州站)中荣获铜奖。
春节是中华儿女最重视的一个节日,无论回家的路有多远,只要春节到了,都要不远万里回到老家,与家人团圆共度佳节。在正月里,殷汇镇举办舞龙灯等各种民俗活动,当地百姓在浓浓节日中传承传统文化,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祈福幸福美好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