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注册
  •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寻找贵池年味】交切:乌沙人心底的乡味记忆和年味符号

发布时间:2024-02-05 08:40 来源:宝地贵池微信公众号 浏览:
字号:

临近春节,乌沙集镇上的烟火气越来越盛了,年味也愈发浓厚。在很多乌沙人的记忆里,年的味道必然离不开那一抹“交切”的香甜。

乌沙交切,又称“浇切”或“焦切”,它的主要原料只有简单的芝麻和麦芽糖,薄薄一片,又脆又香,轻轻咬一口,芝麻混合着糖的香甜自舌根袅袅泛起,迅速在唇齿间弥漫。在过去,交切是季节“限定”款,由于天热后糖易融化,一般农历十月后才开始做,直至来年正月后,便不再做了。加上过去生活条件所限,很多人只有到过年时才能吃得到交切。

如今,各类零食琳琅满目,交切虽不是家家户户的年货必备,但这份年味记忆一直深深扎根在乌沙人的心间。在集镇一家店铺里,17岁便从事交切制作的手工艺人陈俊生已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了,每天来店里订购交切的顾客络绎不绝。陈俊生说,这些顾客都是几十年的老顾客了,大多熟门熟路的。

“制作交切所用的糖浆不是市面上卖的白砂糖,而是用麦芽熬成的饴糖。”笔者见到陈俊生时,他正准备添柴热灶,这是制作交切的第一步——熬糖。在机器制糖“火热”的当下,陈俊生依然坚持纯手工制作,在他看来,坚持传统手法,才能传承好记忆中的味道。

熬糖,是最能检验手艺人功力的一步,柴火添几把,铁锅几分热,全靠经验判断。但对于陈俊生来说,却能够熟稔于心、精准拿捏,只见他用锅铲徐徐翻动着锅里的糖浆,直到流动的糖水逐渐变得黏稠,透着诱人的琥珀色,铲起来微微拉丝,制作交切的“前奏”便算是铺垫完成。

接下来便进入正题——做糖。锅里的糖稀熬的恰到好处,炒好的芝麻迅速地倒入锅里,在陈俊生用力的上下翻动中,芝麻紧紧缠绕住了琥珀色的糖浆后再将这一糖团迅速倒在散有芝麻的案板上铺开,趁热擀平、擀薄、切片,一气呵成。这看似简单的工艺,却一步步环环相扣,不仅力道把握要好,速度更是要快,每一步都在考验着师傅的技艺和经验。

“老陈,拿十盒交切。”“马上来,老袁你今年回来的早啊……”与陈俊生熟络交谈的顾客袁学马一直在外地工作,成家立业后每年只有春节才有时间回老家。“小时候过年才有机会吃,咬上一口又脆又香,吃到了这个味道,就知道年要来了。”要说最想念的家乡味道,交切在袁学马心中占据着首要位置。

对于袁学马这样奔走他乡的游子而言,咬上一口嘎嘣脆的交切不仅带来了味觉上的享受,更承载了他们童年的美好和幸福,在长长的岁月里发酵,这已成为他们心中独属的味觉记忆。“好多在外地工作的乌沙人过年离开的时候都会带点回去,平时他们想买我们就给快递过去,也很方便。”陈俊生笑道。随着储藏条件的改善,交切早已不是季节“限定”美食,几乎一年四季都有上门订购的老顾客。

为了守住记忆中的老味道,陈俊生在灶台和案台前坚守了40个年头。“做交切是门技术活,每一道工序都要靠眼睛和经验来掌握,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吃得下这个苦。”多年来,他始终想着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现在,为了帮父亲守住这份传统味道,陈俊生的儿子陈巍放弃了外出工作的机会,五年前开始跟在父亲后面学习交切制作。“我从小看着父亲做糖,耳濡目染,特别感兴趣。父亲年纪越来越大了,希望能把他身上的担子挑起来,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陈巍坚定地说。

对于老乌沙人而言,交切是无法拒绝的家乡味,但这份“老味道”如何走的更远?作为新一代的乌沙人,陈巍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我想通过新媒体平台把乌沙交切的‘名气’打得更响、更远,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上这口传统味道,把这一份手艺和味道继续传承下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