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池,广大党员干部手中有一本不起眼的蓝色“为民办实事记录本”,大家都誉为为民办事的“小蓝本”。它串起了全区各地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心,映照着初心使命,书写着民生温度,彰显着实干担当,描绘着幸福底色。
踏进百家门,方知百家情。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区各地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主题教育成果与群众幸福指数有机结合,以为民办实事记录本为载体,组织引导党员干部走进企业车间、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和群众“见上面”“交朋友”“听真话”,用心用情解决他们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并建立健全问题及时主动发现有效解决机制,上下协同推动“解决一件事”升格为“解决一类事”,从而让这个“小蓝本”成为为群众办实事的“暖心账本”,不断推进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做。
在我区基层一线,“小蓝本”已无疑是一个密切联系群众、为民解忧的好抓手。翻开这一本本“小蓝本”,记录里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话套话,朴实的语言记录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琐碎小事,既接地气,也的确能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这种记录是群众的诉求,是基层党员干部对细微工作的感悟,更是对群众苦忧难题的回应。
“小蓝本”记得用不用心,直接反映出党员干部们深入基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各地实践也表明,沉下身去,才能把社情民意记上来。因此,坚持记录“小蓝本”是一种工作态度,记好“小蓝本”内容更是一种工作能力。对于我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基层干部而言,这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只要坚持脚步向下,把工作基础做扎实,摸清楚状况,我们服务的针对性就会更强一些,精准度也会高一些,从而真正落实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这些“小蓝本”里记的是实情,反映的是民意,办的是实事,更是为民服务的主动性体现。然而,忙忙碌碌绝不是本领的体现。对于党员干部们来说,记好“小蓝本”,必须带着心去实践,不断总结思考,才能掌握规律、摸清门道、提高眼界,练就真正的过硬本领。不仅如此, “小蓝本”要记好,还得做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还是为了解决问题,毕竟记好“小蓝本”仅仅是一个方面,最终还得以解决问题的成效作为评判标准。群众会从一件件具体而实在的事情中来观察、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党员干部。树牢群众观点,以心换心帮助群众解决“身边事”,哪怕事情办得不大,群众也高兴。及时回应群众的呼声,群众就会从这些体贴入微的实际关心中,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有了这种真情实感,才能与群众连成一片,凝心聚力往前走。
总的来说,我区这本“小蓝本”取材于基层,反哺于基层,以“鸡毛蒜皮”的小事为切入点,以“急难愁盼”的要事为落脚点,它不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终点,而是提升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起点。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大兴调研之风,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升解决群众各类“琐事”的能力,切实增加“小蓝本”的实践厚度和民生温度,让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