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南宁11名孩子到黑龙江哈尔滨研学引发全网关注。在广西赠送哈尔滨200吨砂糖橘,“尔滨”回礼送出10万盒蔓越莓后,更是拉开了“南北回礼”的大幕,安徽六安鹅肝、云南松茸饼干、甘肃南美对虾……各地纷纷掏出自家那些“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土特产”。不少网友感叹: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农业大摸底”!趁着这股热潮,我们不妨也来“摸底”下贵池的那些“土特产”,看看这“八山一水一分田”里“藏”着多少惊喜?
深山“黄精”变产业“黄金”
“北有人参,南有黄精”,和长白山人参齐名的滋补珍品黄精,就生长在贵池的灵秀山川中。黄精又被称为“仙人余粮”,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的功效。黄精在贵池的种植加工历史悠久,以九制黄精、黄精蜜饯、黄精茶、黄精丸等为代表的黄精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
立足自身林地资源优势,贵池区探索完善黄精全产业链布局,让深山黄精变产业“黄金”。目前我区黄精种植总面积达2万余亩,20余家深、初加工企业围绕黄精产业链延链发展,全区黄精产业的产值和规模已走在全国前列。而坐落于里山街道的黄精交易市场,更是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黄精集散中心,占据全国黄精交易市场50%以上的份额。
贵“池”养“贵鱼”,会吃吃鳜鱼
“水好鱼美”的贵池自古盛产鳜鱼。据考证,闻名天下的徽菜名品“臭鳜鱼”主料最初就是取自贵池鳜鱼。产自秋浦河流域的“秋浦花鳜”,经过多年个体选育和提纯复壮,已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逆性强、子代生长速度较快的特性,经安徽农业大学专家测定,“秋浦花鳜”的酶带比其他地方鳜鱼多出两条,是一个优良独特品种。2021年,池州市被正式授予“中国鳜鱼之乡”称号。
在这条鳜鱼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赛道上,贵池选择弯道超车成为“种子选手”。在我区涓桥镇,秋浦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鳜鱼苗种繁育基地。具有年繁殖2厘米至10厘米的“秋浦”牌鳜鱼苗种6000多万尾、商品鳜鱼200多吨的生产能力,这些优质种苗和成品鳜鱼从涓桥镇的“出生地”,游向了全国各地和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
好茶,出霄坑;自然,产好茶
好茶,出霄坑。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因霄坑大峡谷而名。这条全长二十余公里的峡谷,土壤深厚、雨水充沛,更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好山好水好空气,自然产好茶。据《贵池县志》记载,霄坑茶叶种植源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在,“霄坑绿茶”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霄坑绿茶生长期长,出茶晚,以形似龙须、久泡久饮仍酽厚浓、色泽鲜艳、香气浓郁而著称。
2018年,霄坑村集结村内6家茶叶龙头企业成立霄坑村茶叶协会,采取“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改良茶叶生产制作,统一产品品牌包装,并顺势举办茶叶开园节,将“池州霄坑绿茶”品牌推向安徽乃至全国市场。如今霄坑绿茶的茶园面积已达6000余亩,年产量14余万斤,产值超6000万元。日前,“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专项评估”课题结果出炉,霄坑绿茶公用品牌评估价值8.76亿元,位列全国第98位。小小一片“绿叶子”,已成为霄坑村和周边村民致富的“金叶子”。
西山焦枣甜如蜜,百姓生活比蜜甜
“西山焦枣,贵池之宝;色如紫晶,形似玛瑙;风味独特,国内稀少。”西山焦枣现在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距今已有千余年种植加工历史,据《贵池县志》记载,西山焦枣曾是皇家贡品。用于制作焦枣的枣林大多生长在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上,土壤矿物质含量高、昼夜温差大,产出的青枣皮薄肉厚、糖分富集。经杀青、晾晒、熏蒸、烘干等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的焦枣柔软鲜嫩、甘甜溢香,多项营养指标远超其他枣类。
如今,西山焦枣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棠溪镇积极发展西山焦枣生态加工产业园建设,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打造集育苗、栽培、采摘及深加工为一体的万亩以上枣园,扩大枣业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的种植规模和标准,扩大枣园近万亩,年产量最高达50万斤。除“西山焦枣”特色产品外,当地大力开发同类衍生产品,有枣酒、枣糕、枣酱等,进一步开发枣泥糕、枣酱等,以充分利用各种等级枣,适应市场需求。
近年来,贵池区按照“特色化定位、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思路,围绕“一山”“两圩”“三轴”,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产业,陆续建成稻渔综合种养、茶叶、中药材、有机蔬菜、西山焦枣及秋浦花鳜等六大产业基地。目前,全区拥有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约40万亩,发展主导特色产业专业村(镇)76个,培育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特色农林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贵池区持续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方式,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重点擦亮霄坑绿茶、西山焦枣、秋浦花鳜等传统区域公用品牌,塑强里山黄精、晏塘土鸡、乌沙小花生等新兴区域公用品牌……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贵池持续做好做强“土特产”的延链强链文章,特色农产品“接二连三”成为产业新支点,“八山一水一分田”里收获的好“丰”景,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好“钱”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