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注册
  •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贵池:百姓家门口的“医靠”越来越厚实

发布时间:2024-01-13 08:56 来源:宝地贵池微信公众号 浏览:
字号:

30分钟就医圈、3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逾244个家庭医生团队......透过一组亮眼的数据可以看出,贵池医疗服务不断下沉、资源分配更加精准、患者就医更加便捷。近年来,我区卫健系统扛牢主责主业,依托现有的丰厚医疗资源,积极探索区域医疗改革路径,以实干担当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截至2023年底,区域内就诊率达87.3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64.81%,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镇(街道)”。

方便就医——构建起“30分钟就医圈”

破解看病远、看病难问题,既是群众关切,也是写好医疗民生答卷的关键题。近年来,我区全力聚焦群众就医“急难愁盼”,不断加速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着力构建“30分钟就医圈”,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就近就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更有“医”靠。

近日,池阳街道古舜社区团结小区居民罗阿姨因为腰部疼痛难忍,来到家附近的池阳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专业医生的理疗服务有效缓解了她的腰部疼痛。这让罗阿姨忍不住称赞道:“服务好、环境好、离家还近,真好!”

近年来,罗阿姨的“幸福”已在贵池城区全面铺开。随着“30分钟就医圈”的构建不断完善,如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承担起了更多的职责,更是有6家集门诊与住院功能于一体。据了解,2021年以来,我区先后投入了逾1亿元新建、改建、扩建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软硬件配置得到了全面升级的同时医疗服务能力也实现了跃升。

一家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越来越多群众的就医习惯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以前患者就医总想着去大医院才放心,现在不一样了,有点小病小痛都习惯先来社区。”谈起今昔变化,清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孙铸深有感慨。

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城区不断下沉的同时也不断向农村延伸着触角。近年来,我区分片打造县域内区域诊疗次中心,以次中心带动周边镇街卫生院,链接村卫生服务室,不断探索着破解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新路子。目前,我区按照省级标准,选建了6个中心村卫生室,配备血液分析仪、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加强乡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除了硬件设施的建设,软件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一方面,我区不断推动村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质扩容”,对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着力培养村民健康的“守门人”。另一方面,持续“下沉”专家让农村患者更有“医”靠。2023年11月30日,池州市人民医院村级“专家门诊工作室”在牛头山镇万子村揭牌,在此之后,市医院会定期安排专家到村里坐诊,不出村就能看上“专家号”,这让万子村的村民们喜不自禁、称赞不已。

现如今,放眼贵池城乡,医疗点布设愈发完善、优质医疗服务不断下沉让患者就医愈发方便便捷。在这背后,是贵池构建“30分钟就医圈”的魄力和实力,是区卫健系统实干担当、主动作为,提升群众就医便利度的创新探索和生动实践。

放心就医——医疗服务和诊治水平不断提升

在我区各家医院的门诊里、病房中、急诊处……随处可见医务工作者有条不紊坚守岗位的忙碌身影。近年来,我区卫生健康系统始终把守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在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不断出新招、亮实招、使硬招。

从“两升一降”窥见群众就医满意度正不断提高——全区转外就医人数比例下降,区域内就医人数比例上升,基层诊疗量占比提升。在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贵池着力保障群众放心就医的实力,更是公立医院发挥龙头示范作用的责任。

2021年以来,市二院、市中医医院都在紧锣密鼓地忙施工、抢进度,施工现场各类机械声相互交织,踏出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前进的铿锵足音。目前,市二院住院楼拔地而起,市中医医院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等焕然一新,一批批高端大型的医疗设备陆续“落户”,区医共体检验中心、财务核算中心、中心药房、影像中心、心电中心创新设立,不断满足着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如何让老百姓既能方便“看上病”,也能方便“看好病”?自2020年起,我区开始探索以紧密型医共(联)体建设为抓手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立了3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市人民医院、市二院、市中医医院)和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市二院、市中医医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卫生院)成为了“携手并进”的一家人,实现了“家门口”看病就医从“有”向“优”的破题。

得益于医共体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了强有力的“后援团”。以池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与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结对”,从2022年11月起,该中心便成立了市二院专家门诊,每个工作日上午都有市二院五大内科的资深主任医师到此坐诊,将优质的医疗资源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去年5月6日,“上海专家工作站”正式“落户”于市二院,沪上名医定期来贵池“把脉问诊”更是进一步实现了从“患者跑”到“专家跑”的转变。

而借力于“互联网+”,患者不跑、专家不跑,也能实现“零距离”问诊。“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级专家的问诊服务,现在咱老百姓看病真的方便多了。”近日,市民王女士在池阳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远程会诊系统看上了北京大学附属第五中心医院的专家号。王女士的“没想到”都要归功于池阳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开展的“互联网+医疗健康”试点工作。在这里,通过一台电脑动动手指便能线上预约沪京津等地的著名专家在线诊疗或者远程会诊,不出贵池就能得到国内著名专家提供的权威、精准的病理诊断服务,这让老百姓忍不住大呼:“在贵池就医,放心!”

减少就医——健康贵池建设步履坚实

构建起“30分钟就医圈”、建设起紧密型医共(联)体,让群众“家门口”就能实现方便就医、放心就医,归根究底是为了群众“减少就医”。近年来,我区围绕“健康贵池”建设这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医疗技术的同时,着力打造起了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一站式服务模式,群众抗病防病能力也得以不断提升。

家住池阳街道孝肃社区团结小区的郭阿姨是池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常客”,患有高血压10多年的她每月都要复查配药。在该中心的健康管理系统里,她的电子健康档案上详细记录了病史、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之前在大医院就诊的信息居然也在上面。”郭阿姨惊讶之余不禁感觉到了满满的就医幸福感。幸福不止于此,自从签约家庭医生后,量血压、吃药都有了专业的健康顾问,这更是让郭阿姨的心里踏实了不少。“不仅可以线上问诊,还能提供上门服务,这事以前都没有想过。”

据悉,我区共有751名家庭医生守护着群众的健康,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们始终步履不停地奔走在上门送医的路上,为签约患者提供上门体检、评估、指导等服务,并及时在线上回复着患者的咨询。“作为一名家庭医生,要能常时‘管得住’。”这是家庭医生韩志华的经验之谈,在所签约的近3000名居民中,他按照重点人群和非重点人群进行了分类,并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划上了“重点”,随时跟踪了解其指标变化情况。现在,有了家庭医生打通着医疗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了不断扩容、公平可及,慢病患者的就医负担不断减轻。

“减少就医”的关键不仅在于做好健康管理,中医学上更是提出了“治未病”这一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冬至前后,夏病冬治便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去年12月21日,池州市中医医院第四届膏方节如约而至,吸引了不少市民纷纷前来“赴约”。

当天,家住翠微南苑小区的王大爷一大早便到了中医医院排队,等候医生把脉问诊,待老中医辨体质、问症候后,再“量身定制”膏方。今年68岁的王大爷身患慢阻肺多年,一到秋冬时节便容易反复咳嗽,甚至胸闷气短,自从3年前尝试配合膏方调补,让他的咳喘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从此便成了膏方的“忠实粉丝”,每年都来开方。今年夏天,王大爷还来“打卡”了三伏贴,这位膏方“老粉”又成了三伏贴“新粉”。“过去我这‘老慢支’就服这膏方,今年夏天贴了三伏贴,冬天咳喘频率明显减少了!明年我可都得来!”精神矍铄的王大爷中气十足、掷地有声地夸赞道。

继“敷三伏贴”频繁登上微博热搜,“中药酸梅汤”随之爆火,近来“膏方”又成功掀起了新一轮中药养生潮流。追赶着这股新时尚,池州市中医医院推出的三伏贴、膏方“圈粉”无数,中医药治未病更是在贵池掀起了阵阵热潮,成为了健康领域的时尚“代名词”,为群众“减少就医”保驾护航。

凡此种种可见,医改,是一道重大民生课题。贵池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探索出一条坚持党建引领,实施方便就医、放心就医、减少就医“三医”工程的医改新路子,归根究底是坚持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在医疗卫生领域持续深耕,紧紧围绕健康贵池建设,围绕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走出一条符合贵池实际的医改之路,办好老百姓最关心、最期盼的医疗实事,解决好老百姓就医领域的烦心事、愁心事。”区卫健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