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增产丰收,机收减损是重要一环。11月7日,在墩上街道河口村,贵池区2023年机收减损大比武暨秋收秋种机具现场演示活动拉开帷幕。
金黄的稻田里,饱满的稻穗随风拂动,传递着丰收的讯号。活动现场,裁判员下达出发指令后,3名参赛农机手驾驶着收割机穿梭在田间,隆隆的轰鸣声响彻田野,金黄水稻颗粒归仓。
收割完成后,裁判员随即拿着取样框进入作业区,仔细捡拾遗落在田间的稻粒,测算机收损失率。
“一号取样框内遗落稻粒4.19克,二号取样框内遗落6.47克,三号取样框内遗落4.08克。”经过称重比较,裁判员当场宣布了比赛结果,三号农机手郭正东脱颖而出,获得本次大比武的第一名。
“我们想通过举办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检验一下今年全区‘高素质农机手培训班’的培训成果。同时,通过竞赛比武,引导广大农机手和种粮大户牢固树立‘减损即是增收’的意识,确保秋粮颗粒归仓。”谈起“机收减损”的重要作用,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前进以全区现有的48万亩稻田为例,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我国机械化收割水稻的稻谷平均损失率约为3.5%,而经过系统培训的“高素质农机手”往往能把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左右。按我区水稻平均亩产600公斤以及2022年全国人均年粮食消费136.8公斤计算,我区仅在机械化收割这个环节,所减损的粮食就能多养活3000余人。
机收减损比赛结束后,现场还进行了秋收秋种机具演示,旋耕机、开沟机、播种机轮番出场,让前来观摩的种粮户们大呼过瘾。
“这是今年我区新引进的高效复合式联合播种机,它集旋耕、开沟、播种、施肥、镇压等功能为一体,不但可以将粮食播种时间缩短至原来的四分之一,价格上也更加亲民。”区农机化技术服务站站长方江海向大家介绍道。目前,全区农机总动力已达438680千瓦,在水稻的耕作、收获、植保、烘干等环节农机化水平达到了99%,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让农户们在“农忙”时节更加从容。
眼下正值“三秋”生产关键时期,笔者从区农业农村局获悉,我区秋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全年预计收获水稻约22万吨,产量稳中有增。与此同时,秋种工作也紧随其后有序开展,全区预计播种油菜约22万亩,冬小麦约12万亩。为了保障秋收秋种工作高质高效、安全平稳进行,全区农机、农技工作者已全部下沉生产一线,为农业生产和农机维修提供技术指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