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安徽省民政厅下发《关于确定全省优秀社区工作法的通知》,确定16个社区工作法为全省优秀社区工作法,我区梅街镇刘街社区“11245”工作法位列其中,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的社区工作法。
“11245工作法”指的是啥?这项工作取得了哪些效果?为啥能被省民政厅通报表扬?近日,带着疑问,笔者来到刘街社区走访调研,只见清澈的白洋河水蜿蜒流淌,河畔房屋鳞次栉比,沿河景观带整洁美观。“今天能看到美丽的景观,多亏了街上组沿河15户居民的主动配合。”刘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胡双凤说道。2021年7月,刘街社区申请资金110万元,打算以300米白洋河河堤为基础,打造集观景、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沿河景观带,以促进沿河居民的居住环境提档升级。然而在白洋河沿线居住着17户居民,其中有15户沿河修建了厕所、猪栏、菜地等设施,想要修建景观带,必须将这些设施拆除。要这十几户居民拆除设施,让出土地,他们会同意吗?
“起初,大家确实也不大愿意,因为要修建一条2.6米宽的走廊和景观带,居民少的也要让出好几个平方米,多的甚至要让出20多平方米。”胡双凤说。就在社区居委会为如何说服这15户居民而犯愁时,有村民提议将此事搬到社区的“民主议事厅”,大家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同时,村里一些威望较高的“五老”人员、老党员、“两代表一委员”以及村民代表也主动请缨参加议事,大家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在“民主议事厅”,大家从集体和个人的角度出发,分别分析了修建景观带所带来的好处。看到规划设计方案上描绘的美好图景,15户居民中的刘忠祥、刘当祥等户,主动带头拆除了自家的设施,让出地块。有了他们的带头,其他居民也都逐渐转变了态度,陆续同意让出位置。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今年1月,刘街社区白洋河沿河环境整治项目竣工。看着原本脏乱的家门口变了模样,大家赞不绝口:“村里在建设景观带时,还帮我们沿线居民做了污水终端整合,之前猪栏、厕所的怪味也没有了,大家都说这块位置让的值。”刘忠祥笑着说。
“这就是我们社区‘11245’工作法的特别之处,即在坚持党建引领,坚持‘议公不议私’(四必议四不议)原则下,发动辖区内老党员、‘五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以及村民代表等积极参加,大家齐心协力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胡双凤告诉笔者,除了坚持两个原则,社区还积极推进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协调联动,拓宽居民议事渠道,并充分发挥党建品牌引领、家风文化促进、综合阵地凝聚、河畔小分队议事四项特色载体作用,创新实施五题协商,推进村级议事协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制度规范,渠道通畅,居民们参与讨论协商的热情愈发高涨。2021年,不少村民通过议事平台反映,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刘街社区没有一个供村民从事傩戏排练以及傩文化展示的场馆,希望社区想想办法。群众有诉求,社区便积极给予回应。经过居民民主协商并报上级同意,同年,刘街社区申请资金200余万元,以原刘街中心小学旧址为基础,修建了一座傩文化展示馆。如今,展示馆已经成为周边居民组织集体文化活动的首选地。
“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党组织引领,多主体参与,网格化交织’的工作思路,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居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坐标起点,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居民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在探索基层民主自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胡双凤说道,下一步,刘街社区将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在议事协商中的集体智慧,加快推进协商成果转化成为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不断深化的不竭动力。
什么是“11245”工作法
梅街镇刘街社区“11245”工作法
围绕1个核心
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区议事协商的全过程,保证社区议事协商正确的政治方向,推动协商结果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协商议题由党组织审核把关,议事协商由党组织、居委会统筹组织,协商结果由社区党组织督办落实。社区充分发挥辖区威望较高的“五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党员在议事协商中的示范作用,带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议事,全力推动在职党员发挥其专业特长和智慧力量,提高协商质量,加快协商成果转化。
坚持1个原则
严格落实议事协商“四必议四不议”:即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共设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点工作部署在社区的落实,危房改造、城乡低保、救灾款项等评议以及各类协商主体提出协商需求的其他事项必议;对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的事项,上级党委政府有明确要求的事项,常规例行工作已有明确规范的事项,属于个体矛盾、两方纠纷的事项、其他认为不妥的事项,均不议。
搭建2个平台
夯实组织阵地。夯实阵地建章立制,高标准打造“民主议事协商厅”,统筹做好议事协商服务工作。将社区议事阵地扩展到居民小组,在立山组建立“党员议事厅”,紧密联结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切实把议事协商阵地打造成增进共识、凝心聚力的平台和解决基层矛盾、强化居民自治的平台。
创新线上阵地。以“民主议事协商厅”为基础平台,建设“刘街社区网上警民议事厅”等议事协商线上平台,以“党员群”“居民组长群”“党小组组长群”等方式,集中民意民智,实行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的“五事联办”模式,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社区”,并由辖区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等负责把控议事方向,提升线上线下协商实效。
发挥4项作用
发挥党建品牌引领作用。社区围绕“白洋先锋,三好刘街”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党组织优质高效运转,组织开展好党委、党支部、党小组三级每月的例会制度和主题党日活动,推行“党员星级管理”,从严管理党员队伍。以自然村、自然组为片区,科学设置12个党小组,把党小组建在农户家中。培养选拔一批热心服务的党员任居民小组长,将党小组长、居民组长纳入组级干部管理序列,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发挥家风文明促进作用。以傩文化为载体,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青山庙会和傩戏表演等为主要内容的傩文化小镇。以刘氏家风馆为依托,结合已创建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家风家教示范基地,连接天一门广场、亲逊堂正厅、亲逊堂侧厅,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区。先后举办“最美”系列及“脱贫示范户”“美丽庭院”评比表彰,通过聚焦身边人、身边事,以榜样的力量助推居民文明乡风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
发挥综合阵地凝聚作用。一方面,通过搭建社区文化活动大舞台,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演出活动,组织广大居民通过乡里乡情、村规民约解决问题,融洽山区乡邻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警务室、文化站、居家养老服务站、退役军人服务站、残疾人工作站等的一室多用、多室合一,有机融合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
发挥河畔小分队议事作用。双休日、节假日期间,由社区“两委”成员轮流值班牵头,白洋河沿岸居民组长、涉事方等多方主体参与,组建白洋河畔巡回议事小分队,专题讨论、协调解决节假日期间沿河涉及林场、用水、建房等问题,努力达到反应迅速、处置及时的治理效果。
实施5题协商
摸排民意拿题。除通过线下集中开会、走访入户等方式征集居民意见外,创新居民建议征集方式,利用“互联网+”搭建“刘街社区网上警民议事厅”、党员群、居民组长群、党小组组长群,全天候在线征集居民意见,并由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建立问题台账。
规范流程审题。依据议事协商“四必议四不议”规定,社区召开 “两委”会议分析研判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客观、当前是否可以解决,最终确定能列入议题的问题。
讨论协商议题。根据“两委+三会”重大事项议决模式标准,确定协商主体。由社区“两委”牵头,组织“两委”“三会”在社区“议事协商室”召开议事协商成员会议并进行讨论。采取票决制方式确定,达到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才能形成实施方案。通过宣传栏及微信平台公布实施方案,实现“云公开”,让实施方案家喻户晓。
落实行动答题。方案通过后,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紧抓落实。工程类项目严格按照招投标等程序,确定施工单位,明确具体施工方案,有条不紊推进工程实施。
群众满意解题。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安排专人进行全程监督,通过微信平台适时公开工程进度,接受居民监督。设立协调小组,解决议事协商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侵害。协商结束后,通过书面或微信平台由群众对协商结果落实情况进行“云评价”,并建立健全长效监督反馈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