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生每天都开着他那辆朴实的面包车奔走忙碌着。作为乌沙镇永杰制衣厂的厂长,这辆面包车载着他跑长途、谈生意,将乡亲们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服装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而作为“全国文明村”灯塔村的新乡贤,他开着这辆面包车每天往返于乡村和集镇,载着乡亲们走在致富的道路上。
“我喜欢开着宽敞的面包车,载着更多的乡亲们一起去挣钱。”早上天刚蒙蒙亮,陈永生就忙碌了起来,一边收拾着车子准备去接几位顺路上班的员工,一边介绍起自己在服装行业的摸爬滚打。陈永生介绍,自己曾在上海的一家服装厂打拼多年,从一个技术员逐渐晋升为行政主管。但对家乡他始终心心念念,2008年,他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创业开办服装厂。“很多人在走出去,但我想走回来,家乡总让我感到亲切和踏实。”
从灯塔村的家里出发,开车到集镇上的制衣厂,路程不过十余里,但就像一个“长廊”,一路展示着灯塔村的蝶变。昔日灯塔村无资源、无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2018年被列为贵池区“边缘村”。近年来,当地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加快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走出了乡村治理新路径。如今的道路两旁,一片片葛根种植基地形成产业,一排排农家院落新颖别致,一条条村巷道路干净通畅……“回乡创业的这些年,我见证着家乡越来越好。”一路走一路看,这条每天都走的路,陈永生还是走不厌。“我也希望能够为家乡变得更好出自己的一份力!”
陈永生出的这一份力,在“嗒嗒”的“机杼声”中。在制衣厂生产车间内,一排排缝纫机整齐排列,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映入眼帘,30多名工人正忙着赶制新一批服装订单。“我这里的员工都是灯塔村或周边村镇的乡亲。”陈永生介绍,从刚开始办厂的十几个人到现在的三十几个人,他始终带着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有技术的就上机操作,没手艺的也能打打下手。这里的每个人都能挣到钱,再也不用在家里赋闲。”
今年51岁的王友兰,在制衣厂已经工作了八年,从一开始的学徒到如今的技术能手,现在每个月她都能挣到5000多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小小的生产车间给了乡里乡亲一个社交的空间,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之中,睦邻友好的氛围也扎下了根。“上班时是同事,下班了是朋友,很多员工私下里也会互相走一走,谁家有事也会去搭把手。”陈永生笑道,小小的制衣厂里的和谐氛围也是在给乡风文明建设做出一点小小的助力。据了解,近年来,灯塔村常态化开展乡风文明评比活动,在全村树新风、扬正气、立导向。在陈永生的制衣厂里,王友兰等多人都曾在评比中获得表彰。
每天快要下班的时候,陈永生却更忙碌起来,他那辆朴实的面包车,宽敞的空间又派上了大用场。“小永,回来帮我带一袋面条。”70多岁的灯塔村村民陈军桥,喜欢吃集镇上的手工面条,但老人家出行不便,陈永生知道后主动当起了他的“跑腿小哥”。不仅是面条,这家买药,那家捎货,越来越多的村民需求品搭上了陈永生的“顺风车”,带进村、送进门,渐渐地陈永生也成了乡亲们的贴心人。“他这辆车现在可是宝贝,在厂里它是班车方便了员工,在村里它是便民车服务着村民。”一位村民感慨道。
也是在面包车上,陈永生获悉了自己被评上灯塔村新乡贤的消息,“我说不出太多华丽的话语,但我希望能够为村里的大事小情再多出一点力。”陈永生坦言,“我也有一个自己的小目标,将制衣厂的规模继续扩大,带动周边更多的乡亲就业致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