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滨,浪花涤荡。10月10日上午,位于乌沙镇的贵池区船舶基地池州中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厂区内,一艘载重吨3.5万吨的“大家伙”正横卧岸边,船体两侧一幅幅大红飘带系着一个个喜庆的气球在空中迎风飘扬。11时许,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鸣响,名为“国海三龙6”的“大家伙”解缆离港,顺利下水。不久的将来,这艘由贵池制造的船舶将在沿海海域劈波斩浪。
据了解,这个“大家伙”可不一般,它是一艘近海集装箱船,也是迄今为止贵池区船舶基地制造的载重吨位最大的一艘下水船舶。它的顺利下水,标志着贵池船舶制造业登上了新台阶。那么它有哪些特别之处呢?这艘近海集装箱船总长182米、型宽30米、型深14.2米、总造价约1.2亿元,最高航速可达每小时27.8公里,在同类型船舶中可称得上是“跑得快”。除此之外,该船舶还加装了SCR系统,“自带”尾气处理功能,确保船体尾气能够在航行过程中达标排放。
该型船无论在操纵性能、节能环保等方面都做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既顺应了船舶产业变革的需要,也契合了当下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需求。”池州中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飞介绍,在“国海三龙6”顺利下水的同时,它的姊妹船——载重吨为3.7万吨的“国海三龙8”已开工建造,计划明年完工,届时将再次刷新贵池造最大载重吨船舶纪录。
行走在船舶基地,只见塔吊林立,一艘艘建造中的大轮船摆开“巨人阵”,整齐排列在2890米的长江岸线上,蔚为壮观。近年来,贵池区船舶基地建造吨位不断扩大。据该基地服务中心专职副主任、乌沙镇副镇长徐毅介绍,船载重量不断创新高,意味着贵池造船技术不断提升。眼下,该基地各船企手持订单的船型发生很大改变,传统内河散货船建造数量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多用途集装箱船等。贵池船舶基地造船能力正不断被国内同行所认可,船舶建造也朝着大吨位、大马力、多用途的方向发展。
造船能力的提升也带来了更多的订单。“今年我们接到了不少订单,目前企业开足马力,全力以赴抢工期,满负荷地运转。”张飞说道。环顾该企业厂区内,落入眼底的是一派繁忙、有序的生产景象。为了确保各项订单保质保量按期交付,该公司生产工人们正一丝不苟、紧锣密鼓地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焊接声、敲击声、机器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贵池区船舶基地始建于2009年,经过14年的建设和发展,从最初只有一家船企到如今已有八家船舶修造企业落户,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22年,该基地建造船舶50万载重吨,全口径统计产值达15亿元,造船完工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已成为南京上游最大的船舶修造集聚区。今年以来,这里又完成了近40万载重吨的订单,目前在建船舶订单有20艘、近40万载重吨。
眺望不远处,乌沙港区公用码头在有序推进,贵池区船舶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也如火如荼,两大项目齐头并进推动着该基地朝着“建成全国内河最大的江海联运绿色智能船舶制造集聚区”大踏步前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