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偏远乡村学校,能辅导学生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80多篇作文,并且学校老师在教学之余撰写的文章还登上了《人民教育》这样的国家级期刊,真的很了不起!”走进唐田初级中学的阅览室,书架上,众多国家、省、市级的报纸刊物被摆在醒目处,前来调研过的专家学者,无不纷纷为学校在培育学生写作能力上的用心点赞。
▲ 唐田初级中学
一所偏远乡村学校的学生,如何能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这么多篇作文?学生们热爱写作的氛围为何如此浓厚?这一切,要从该校的语文老师俞东升说起。
现年59岁的俞东升已年近花甲,即将退休,然而在同事和学生们的眼中,他每天都有着十足的工作劲头。为了激发学生们对写作的兴趣,他常常自己动笔,写“下水作文”。
▲ 俞东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
对于不少孩子们来说,他们对于写作的热爱,正是萌芽在俞老师的教导中。乡村学校的不少学生语文基础受限于阅读面,往往比较薄弱,个别孩子到了初中还存在着写不了一两百字,且错字连篇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俞老师抱以十分的耐心,从字、词、句的训练入手,夯实学生们的语言基本功,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勤观察、多练笔,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文本理解能力。三年的教导后,班上的同学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往往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回家后,我用妈妈的手机,搜了一下俞老师的名字,果然,网上有不少俞老师的散文随笔作品,读过之后,感觉文采斐然。”
“经常看到俞老师在操场上跑步,即使是下雨天,操场上没有一个人,俞老师仍然撑着伞,按时在操场跑道上转着圈子。”
“英语老师经常提到俞老师,特别是当我们默写不出单词时,英语老师便拿俞老师举例:你们的语文老师为了增加阅读量,激发大脑潜力,他年逾半百还在自学英语——从音标学起,从ABC学起。他家里的门上、墙壁上都贴满了单词!”
▲ 俞东升指导学生吴文静在《社区新报》上刊登的文章
在该校901班学生吴文静的笔下,俞老师“文采斐然”“爱好锻炼”“自律好学”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而学生笔力的提升,正是老师教学能力的最好印证。
“前几年,看到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不断提升,我们学校办了《千色湖》校报,鼓励学生投稿,第一次看到文字变铅字,虽然没有稿费,但是学生们依然热情高涨,谁的文章发表了,就会在班级之间被传阅,大家互相学习,都希望能有机会能被刊登出来。” 在俞东升看来。激发孩子们的写作热情,不仅需要平时耐心地教导,也需要为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 俞东升指导学生创作的作文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
“后来我们开始探索更多的投稿渠道,也希望学生写出来的优秀作文可以在更大的平台上被展示、被看到。”于是,俞东升开始将修改后的学生作文向众多报刊和杂志投稿。这些年来,唐田初级中学的学生有80余篇作品陆续在《初中生必读》《阅读与作文》《小读者》《发明与创新》《作文大王》《大阅读》《语文导刊》《语文课内外》《作文周刊》《安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少年先锋报》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更多孩子们心中关于写作梦想的“种子”不断萌芽生长。
在同事的眼中,“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好”是俞老师的真实写照,而在学生们的眼中,“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是俞老师以身作则的教导。
▲ 俞东升撰写的教育教学随笔在部分报刊上发表
执教生涯中,除了在教学上深入钻研,俞东升自己也是笔耕不辍,不断积累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利用业余时间,他先后创作散文随笔、小小说共计500余篇,陆续发表在《安徽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教师报》《散文选刊》《阅读时代》《青年文摘》等报刊杂志上;撰写的教育教学随笔发表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现代教育报》《南方教育时报》《教育导报》等教育报刊上。2016年,俞东升成功加入了安徽省作家协会。
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带着对孩子们的爱与期待,俞东升在乡村学校默默坚守了四十载。
▲ 俞东升在校园里指导学生阅读
“我现在每天做的是最普通,却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俞东升一直兢兢业业,用心从教,却从不自矜,“我希望自己能够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收获,让他们始终怀有一份对祖国语言文字魅力的热爱之心,不仅让孩子在语文这一门课程受益,也让他们拥有更好的理解感悟能力,不断地开拓视野,看到并走向更大、更广阔的世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