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烈日炎炎。
长江之滨,乌沙船舶工业基地内,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在各船舶制造企业加工区,吊机挥舞臂膀,吊装着各式设备。每个工位上,工人们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焊光频闪,敲击声声……
这里是贵池船舶制造的主战场。据了解,2022年,乌沙船舶工业基地建造船舶50万载重吨,全口径统计产值达15亿元,造船完工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是南京上游最大的船舶修造集聚区。
另一组数据更加耀眼,也同样令人振奋:今年1至6月份,乌沙船舶工业基地造船完工量29.1万载重吨,全口径统计总产值达10亿元。
走进池州市中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加工区,正在船台上建造的长度超百米的三艘货船犹如“巨人”般矗立,物料设备频繁出入,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岸上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进行组对、焊接、装配、打磨等作业,装焊平台上,焊火飞舞……一片忙碌的景象。
“上半年完成总产值1.3亿元,今年的订单已经全部排满了。”对于企业的发展,该公司负责人张开放信心满满。目前,该公司在建的三艘近海船舶总载重吨位约十万吨,主船体已经基本成型进入扫尾阶段,正在进行轮机和电气安装,预计十月底可以下水交付。
下游不远处,池州港乌沙港区公用码头工程建设正酣。码头平台上,一块块预制梁板经过起重船的运输,在工人的操作下平稳完成铺设,码头建设进度正持续刷新。
作为典型的长江中上游高桩码头,池州港乌沙港区公用码头是安徽省内近十年来一次建成的最长码头。该公用码头申请使用岸线长度1025米,距下游池州长江公路大桥约1.6公里。工程于去年12月8日开工,按年吞吐量4000万吨设计,拟建设8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工程建设完成后,能为周边矿山、腹地及园区企业提供货物港廊公水联运及装卸服务,同时能够完善腹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民生便利,优化营商环境。目前该项目整体工程建设进度已经过半,计划在今年11月份完成码头整面层施工,12月底完成4座引桥和码头附属结构的安装施工,项目建设方铆足干劲拼抢工期,全力以赴赶抓进度。
根据《池州港总体规划》,乌沙港区以散货、件杂货、石油化工运输为主,兼顾船舶工业功能,乌沙港区公用码头建设完成后,乌沙“水上经济”将会自上而下形成通用泊位区-船舶工业基地-通用泊位区的联动布局。届时,乌沙船舶工业基地生产的船舶可将乌沙港作为挂靠港,江上货运往来、船舶停靠将会更加便利,为贵池乃至池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增加了一条水上连接线。
“不断激发靠江的活力优势,推动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与船舶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跑出‘共融’加速度。”乌沙镇副镇长徐毅说道,近年来,乌沙镇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势,通过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扎实推进乌沙船舶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造船产业,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行动,推动了镇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该镇已经形成“一轴(G318 由北向南从镇域中心穿过),一环(由 X001 与 X002 构成的镇域环状路网系统)”为主的“中”形镇域路网格局,能够提供船舶工业基地所需的内通外联要求。多式联运将为贵池制造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联出“加速度”。
当前,乌沙镇正规划在圩内建设乌沙船舶工业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约 18 亿元,占地约 900亩,总建筑面积约25 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预计钢材处理量将达到 30 万吨,造船完工量将达到 150万载重吨,实现产值 60 亿元。届时,乌沙船舶工业基地船舶分段加工将全部迁移至圩内生产,实现“7*24”小时工厂化生产,解决船台占用周期长、利用率低等问题,大大提高造船效率。
集聚发展动力,上半年,乌沙镇完成税收1935.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34.06万元。谈及下一步的发展, 徐毅表示:“我们正锚定‘建成全国内河最大的江海联运绿色智能船舶制造集聚区’的目标,推动船舶修造业提档升级,将着力构建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船舶绿色智能制造工业体系,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船舶产业扬帆驶向新‘蓝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