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稻浪飘香。10月13日上午,在秋江街道普庆村王实青家庭农场,忙活了一个夏天的种粮户王实青即将迎来“检验”——来自省农技推广总站和省农科院的农业专家将在他经营的家庭农场里,对我区创建的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高产“千亩方”中稻进行田间测产考评。
上午10点,随着测产组专家检查完存储仓,早已等候在驾驶室的操作手熟练地启动了收割机——测产正式开始。在一阵轰鸣声中,两台收割机挥舞着钢镰冲入稻田。横平竖直,密切配合,不一会儿,两块测产田块就被收割得干干净净。
看到稻田收割完毕,早已按捺不住心情的王实青急忙和工人取出蛇皮袋,对准收割机的出谷口,生怕落了一粒谷子。片刻功夫,三十多个蛇皮袋就装得鼓鼓囊囊。“呦!产量不少哩,亩产1500斤肯定跑不掉了。”在测产组专家的监督下,王实青和几位工人将谷子抬到称上一一称重记录。随后,测产组专家分成两组,分别对稻谷含水量和收割地块的面积进行测量。一组专家拿出专业的水分测量仪,随机打开几个袋子取出稻谷放入量杯当中,只见杯中谷子“咚”地落入仪器底部,其含水量的数值立刻便自动显示出来。而另一组专家则取出皮尺,对测产田块的长宽进行精确测量,并通过多边形校正,精准算得收割面积。
“此次测产水稻品种‘两优688’,按照2022年安徽省粮油作物高产竞赛水稻测产办法,随机抽取2块田地进行了实收。其中,第一块田地实收面积1.98亩,共收湿谷1661.6公斤,水分21.6%,去除杂质1%,按标粮折算实收亩产751.1公斤;第二块田地实收面积1.05亩,共收湿谷899.5公斤,水分22.3%,按标粮折算实收亩产760.12公斤。综合示范区实测结果平均单产754.23公斤,超出平均亩产700公斤的创建目标。”听到专家宣布的最终测产结果,王实青高兴得合不拢嘴。与非示范区相比,他的高产示范区不但产量大大提升,化肥、农药减量措施也成效显著,亩减少农药使用2次,每亩节本60元左右,化肥使用量减少15%以上。在亩平均减少农资投入成本和用工成本达到120元的同时,将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不仅维护了生态平衡,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又提升了稻米品质。
据了解,为了促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今年我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区以行政村和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重点打造5个万亩片、25个千亩方和1个双季稻核心示范区。其中,5个万亩片共涉及4个镇街16个行政村(居),建设面积为66544.5亩;千亩方和双季稻核心示范区共涉及9个镇街24个行政村(居),建设面积为28122.5亩,共辐射带动全区40余万亩水稻绿色生产。此次测产的稻田便是25个“千亩方”中的一个。
“受到今年夏季高温热害和干旱影响,部分‘万亩片’和‘千亩方’结实率略有下降。辐射区经营主体多以丘陵山区为主,由于抗旱条件限制,部分田块也受到高温热害和干旱影响。”区农技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道。为减少高温干旱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项目顺利推进,七月份以来,区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每个“千亩方”进行包片驻点指导,抗旱抗逆措施并用,促进光合积累,确保粮食丰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